刘大锤的“编剧梦”被萌主无情碾碎,连带他那点可怜的“艺术追求”也一同喂了哮天犬。痛定思痛,他蹲在瑶池角落,捧着仙机,看着《天机》剧组因“风格突变”而意外爆火的各种后续报道,以及人间娱乐圈掀起的“爽片”模仿热潮,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艺术?深度?人性复杂?”刘大锤挠着所剩无几的头发,喃喃自语,“在绝对的市场需求面前,都是浮云啊!孙儿就是最大的市场需求探测器。他喜欢简单的,人间就流行简单的!他喜欢看坏蛋挨揍,人间爽片就大卖!这叫什么?这叫用户体验至上!这叫市场导向!”
他猛地一拍大腿,眼睛贼亮,之前的沮丧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发现新大陆的狂喜:“我错了!我一开始就错了!我不该想着当编剧,我应该当产品经理啊!专门研究孙儿这个‘终极用户’的喜好,然后间接指导人间娱乐圈的‘产品开发’。”
一个崭新的、更加“务实”的“事业蓝图”,在他心中冉冉升起成立天庭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基于萌主喜好的“文娱市场调研与趋势预测中心”。
说干就干!刘大锤立刻调整了策略。他不再给萌主讲复杂的故事,而是化身“婴幼儿行为观察员”,开始极其“科学”地记录和分析孙子的每一个反应。
工具?现成的!瑶池里那些玩具,就是他的“试映片”和“焦点小组访谈道具”。
方法?简单粗暴,投其所好,观察反馈。
“孙儿,看这个!”刘大锤拿出一个会发出柔和光芒、缓缓旋转的仙螺,“喜欢不?”
萌主看了一眼,伸手抓了抓,兴趣不大,很快转向别处。
刘大锤在小本本上记录:“产品A:舒缓型光影玩具。用户反馈:平淡,无突出兴趣点。市场潜力:低。结论:不符合‘爽点’需求。”
“孙儿,再试试这个。”他又拿出一个一碰就会突然弹跳、发出滑稽叫声的弹簧仙偶。
萌主被吓了一跳,随即咯咯大笑,反复去戳,乐此不疲。
刘大锤奋笔疾书:“产品B:惊喜弹跳玩具。用户反馈:强烈兴趣,重复互动,伴随愉悦情绪。市场潜力:高,核心爽点:意外性、互动反馈即时、滑稽感。结论:此类元素可应用于人间喜剧片、综艺环节设计。”
“孙儿,这个呢?”他递上一个需要耐心拼接的仙木魔方。
萌主掰扯两下,没成功,小嘴一瘪,不耐烦地扔到一边。
刘大锤记录:“产品C:益智解谜类。用户反馈:挫败感,迅速放弃。市场潜力:低(对低龄用户不友好)。结论:复杂烧脑剧情需谨慎,或需降低门槛,增加即时正反馈。”
他甚至开发了“多方案对比测试”。比如,同时拿出两个造型相似的布偶,一个只会傻笑,另一个被拍打后会做鬼脸并逃跑。萌主毫不犹豫地追着后者满毯子爬。刘大锤分析:“动态角色优于静态角色,互动性和角色反差萌是关键卖点。”
他还注意到,当萌主玩到兴头上,如果被打断(比如婉蓉叫他喝奶),会表现出明显的不悦,灵蕴波动。而一旦满足其需求(喝完奶继续玩),愉悦感会加倍。他若有所思:“用户体验的连贯性很重要,电视剧不能乱插广告,综艺剪辑要流畅。”
最绝的是,刘大锤开始“精准投放负面情绪刺激物”。他故意拿出一个造型丑陋、声音刺耳的“失败玩具”(其实是某个小仙官进贡的残次品)。萌主一碰,立刻皱眉缩手,发出嫌弃的“嗯”声,甚至用小脚丫把它踢开。
刘大锤如获至宝:“看!用户对‘丑’、‘吵’等负面元素的天然排斥。这就是反面教材,人间选角要注意颜值,配乐要悦耳,服化道不能辣眼睛,否则就是劝退。”
他将这些观察数据,结合仙网上人间娱乐圈的成功案例(尤其是《天机》之后涌现的各种“爽剧”、“爽综”)进行交叉分析,逐渐总结出一套“萌主式爽点定律”:
节奏要快:铺垫要短,冲突要直接,结果要迅速。
反馈要强:好人立刻扬眉,坏人马上吃瘪,笑点要密集。
角色要明:善恶分明,标签清晰,最好带点反差萌。
互动要足:要有能让观众(用户)代入或情绪共鸣的点。
视觉要爽:画面要亮眼,动作要干脆,特效可以浮夸但不能劣质。
拿着这套“定律”,刘大锤再看人间那些正在筹备或播出的影视综艺,眼光就毒辣了起来。
某卫视重磅推出的、号称“史诗级权谋”的宫斗剧《深宫计》,宣传片节奏缓慢,台词晦涩,角色心思深沉。刘大锤看了直摇头:“不行不行!节奏太慢!孙儿看三秒就得睡着!权谋?孙儿只懂‘抢奶瓶’就是谋!扑街相!”
果不其然,《深宫计》开播后收视惨淡,被观众吐槽“看不懂”、“太闷”。
某视频网站力推的、主打“烧脑悬疑”的网剧《谜城》,剧情复杂,线索繁多,需要观众做笔记。刘大锤嗤之以鼻:“太复杂!孙儿拼积木都没耐心,还跟你玩解谜?悬疑可以,但得是‘坏人马上被抓’的那种悬疑,差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