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幻言 仙侠 穿越 悬疑 科幻 都市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荔枝免费小说 > 其他 > 朱墙玉碎:重生为后 > 第70章 绣谱传情,笔墨寄怀

朱墙玉碎:重生为后 第70章 绣谱传情,笔墨寄怀

作者:汐月砚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2 16:27:26

《丝路绣谱》的名声很快传到了海外。南洋的使者来朝时,特意带着当地的苏木和珍珠,求购合绣的“莲开并蒂”图,说要挂在新落成的宫殿里,象征“与大胤永结同好”。

皇太孙听说了,让人取来绣谱,对使者说:“图可以送,但技法要教给你们。”他请了中原和西域的绣娘,跟着使者去南洋,“把苏木染线的法子教给他们,再学他们的珍珠绣,让绣谱里再多些新花样。”

使者感动得连连作揖:“大胤的殿下,果然如传说中一样,懂得‘分享’二字。”

沈清辞把南洋使者送来的苏木研成粉末,和西域的金线一起,绣了一幅“四海归春”图。图上,中原的海棠、西域的格桑、南洋的扶桑、北疆的雪莲,开在同一片草地上,引来蝴蝶和蜜蜂,热闹得像个花市。

“这图送给出使的绣娘,”她说,“让她们知道,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春天。”

皇太孙把“四海归春”图卷起来,放进绣娘的行囊,又添了一本《天下见闻录》:“遇到不懂的,就看看书里的故事,想想淮南的老农怎么跟土地打交道,就明白了。”

绣娘们出发那天,同源堂的学子们来送行,每人送了一束自己种的花——有中原的月季,有西域的薰衣草,还有用棉线扎成的纸花,说“让花香跟着你们走”。

南洋的气候湿热,绣娘们起初有些不适应,但想起皇太孙的话,就学着当地农户的样子,在绣房里摆上艾草驱虫,用井水浸泡丝线防霉变。她们教南洋的姑娘们劈丝配色,南洋的姑娘则教她们用珍珠和贝壳点缀绣品,一来二去,竟绣出了“珍珠海棠”“贝壳格桑”这样的新奇样式。

消息传回京城时,皇太孙正在修订《天下见闻录》续篇。他看到绣娘们寄来的“珍珠海棠”图样,立刻让人加进书里,旁边写道:“丝线无国界,花开共一春。”

萧煜翻到这一页,笑着对沈清辞说:“这孩子,把你的话学去了。”

入秋时,岭南的生姜丰收了。农户们用新收的生姜做了姜糖,装在用“共生布”缝的袋子里,派人送到京城。袋子上绣着生姜和桑叶,旁边用通语写着“多谢小殿下的法子”。

皇太孙把姜糖分给宫里的人,连最不爱吃甜的侍卫都赞不绝口。“这就是互助的好处,”他对萧煜说,“岭南的生姜,中原的法子,合在一起,就成了好味道。”

东海的渔民也没闲着。他们用蚕丝渔网捕的鱼又大又多,特意晒了鱼干,让商船捎给皇太孙。鱼干的包装上,画着一个小小的蚕宝宝,正趴在渔网上笑,旁边写着“蚕宝宝帮大忙啦”。

沈清辞把鱼干和生姜一起炖了汤,鲜得让人想把舌头吞下去。“你看,”她给萧煜盛汤,“天下的味道凑在一起,才最香。”

这年冬天,皇太孙没再外出巡访,而是留在京城,和同源堂的学子们一起,把各地寄来的新技艺、新故事,汇编成《天下共生大典》。大典分农、工、商、学四卷,每一卷都配着插图,既有中原的犁耙,也有西域的织机,既有江南的水车,也有北疆的毡房,像一部活生生的天下百科。

大典编成那天,皇太孙捧着书稿,去碎玉轩给萧煜和沈清辞看。书稿堆得像座小山,每一页都写满了字,画满了图,边角还沾着墨渍和泪痕——那是他熬夜抄写时,不小心打盹蹭上的。

“爷爷,奶奶,”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您看,这就是我们的天下,热热闹闹的,什么都有。”

萧煜和沈清辞一页页翻看,看到淮南的草帘堆成了山,西域的金线绕成了河,岭南的生姜排成了队,东海的渔网连成了桥,眼眶渐渐湿润。

“好孩子,”萧煜放下书稿,握住他的手,“这比任何史书都珍贵。因为它记的不是帝王将相,是好好过日子的人。”

沈清辞则拿起针线,在大典的封面上,绣了一朵小小的海棠,又绣了一朵格桑,让两朵花的花瓣缠在一起,像在互相拥抱。“这样,它就成了真正的‘共生大典’。”

窗外的雪下得正紧,碎玉轩的海棠枝桠上积了层厚雪,却压不住枝头的生机。皇太孙看着封面上相拥的花,忽然明白,无论是《天下见闻录》还是《共生大典》,无论是绣谱还是农书,记录的其实都是同一件事——天下的人,像这些花一样,互相依偎着,在这片土地上,努力地、温暖地活下去。

而他要做的,就是守护这份温暖,让这大典里的故事,永远也写不完。

喜欢朱墙玉碎:重生为后请大家收藏:(www.064806.com)朱墙玉碎:重生为后荔枝免费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