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天变不足畏
第六章 制置三司条例司
王安石当上参知政事的第二天,就干了一件让满朝文武目瞪口呆的事。
这天一大早,他抱着一摞文书径直走进政事堂,往桌上一放,对值班的官员说:"把这些章程发下去,从今天起,所有钱粮调度都要按新规矩办。"
值班官员战战兢兢地翻开一看,差点没晕过去——这哪是什么新规矩,分明是要把三司(财政部)的权都给夺了!
"王、王大人,"官员结结巴巴地说,"这...这得先请示韩相公吧?"
王安石眼睛一瞪:"请示什么?陛下已经准了!"
一、另起炉灶
要说王安石这一手,确实够狠。
大宋开国百年,财政大权一直掌握在三司手里。这三司使号称"计相",权力大得很。可现在王安石一句话,就要把最重要的财政决策权给夺走。
消息传到韩琦耳朵里,这位老宰相气得直拍桌子:"胡闹!简直是胡闹!"
他立即进宫找皇帝理论:"陛下,祖宗之法,三司总领天下财赋。王安石这么搞,是要乱套啊!"
没想到赵顼不但不生气,反而替王安石说话:"韩爱卿,朕觉得王先生说得对。三司办事太慢,一个个衙门走程序,等批文下来,黄花菜都凉了。"
"可是......"
"没什么可是的。"赵顼摆摆手,"朕意已决。"
就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正式挂牌成立了。
这个机构的名字听着拗口,其实说白了就是"变法总指挥部"。它不归宰相管,不归三司管,直接对皇帝负责。权力大得没边,想制定什么新法就制定什么新法,想调动多少钱粮就调动多少钱粮。
挂牌那天,王安石站在新衙门口,对几个心腹说:"从今天起,这里就是变法的大本营。咱们要在这里,给大宋动一场大手术!"
二、招兵买马
衙门是建起来了,可光杆司令打不了仗。王安石开始四处物色人才。
他第一个找来的,是当年在江宁就跟着他干的吕惠卿。这人精明能干,对变法事业忠心耿耿,就是性子急了点。
"吉甫啊,"王安石拍着吕惠卿的肩膀说,"变法这事,千头万绪。你得帮我盯着点。"
吕惠卿激动得脸都红了:"老师放心,学生一定竭尽全力!"
第二个找来的是章惇。这位仁兄是个狠角色,做事雷厉风行,天不怕地不怕。
章惇一来就表态:"王公,您指哪我打哪!谁要是敢阻挠变法,我章惇第一个不答应!"
曾布、邓绾、薛向...一个个年轻干将陆续被招至麾下。这些人有个共同特点:年纪轻,胆子大,对现状不满,渴望干一番大事业。
看着这帮生龙活虎的年轻人,王安石很是欣慰。他在给皇帝的奏章中写道:"陛下,变法之道,首在得人。如今人才济济,正是大展宏图之时!"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买账。
有一天,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来找他,忧心忡忡地说:"大哥,我听说你用的这些人,名声都不太好。那个吕惠卿,有人说他见利忘义;那个章惇,有人说他心术不正......"
王安石不以为然:"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只要他们能干实事,别的都是小事。"
三、第一把火
人员齐备,王安石开始烧起第一把火——制定《均输法》。
这天晚上,条例司里灯火通明。王安石和一众骨干围坐在一起,讨论新法的具体条款。
"各位,"王安石开门见山,"如今东南六路的物资调度,全被那些大商人把持着。他们囤积居奇,操纵物价,百姓苦不堪言。咱们这个《均输法》,就是要打破这个局面!"
吕惠卿立即接话:"老师说得对!应该由发运使统一采购、统一调运。哪里丰收了,就多收购;哪里歉收了,就平价出售。这样既能平抑物价,又能增加国库收入。"
"妙啊!"章惇拍案叫绝,"这就叫'与商争利,与民让利'!"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乐观。一个叫苏辙的年轻官员犹豫着开口:"下官以为,此事还需从长计议。那些商人经营多年,关系盘根错节。若是强行推行,只怕......"
"只怕什么?"王安石打断他,"就因为怕,所以什么都不做?"
苏辙被怼得说不出话。
经过几天几夜的讨论,《均输法》的细则终于敲定。主要内容就三条:
第一,在淮南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物资调度;
第二,发运使可以根据各地收成情况,灵活采购和销售;
第三,设立平价仓,在灾荒时平价售粮。
方案送到赵顼那里,年轻皇帝看得连连点头:"好!就这么办!"
四、明争暗斗
《均输法》一出台,立即在朝中掀起轩然大波。
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这天早朝,司马光手持笏板,慷慨陈词:"陛下!《均输法》看似利国利民,实则祸国殃民!官府与民争利,古之所戒。若是开了这个头,后患无穷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