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天变不足畏
(卷首语)
熙宁变法的十五年,如同一场倾尽全力的豪赌。它试图用国家力量重塑社会,却因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执行的粗暴变形、以及人性的复杂而功败垂成。然而,那声“天变不足畏”的呐喊,那种直面积弊的勇气,那份改造国家的雄心,已成为永不熄灭的火种,在历史的深处,等待着下一次的燃烧。
第一章 皇帝家那点事儿
嘉佑八年的春天,大宋帝国的心脏——汴京城,是在一片震天动地的哭声中开始的。
仁宗皇帝赵祯,这位在位四十二年、把“仁”字做到极致的皇帝,终于还是没能熬过那个冬天。消息传出,整个京城就像被抽走了主心骨,瞬间乱了套。御街上挤满了披麻戴孝的百姓,不少人是真哭——想想也是,这么好脾气、这么体恤臣民的皇帝,上哪儿找第二个去?有个要饭的老头儿一边烧纸一边抹眼泪:“官家啊,您走了,往后谁还惦记着我们这些苦命人啊!”
皇宫里更是乱成一锅粥。仁宗皇帝什么都好,就是有一件大事没办好——没儿子。这下可好,他一闭眼,龙椅该给谁坐,成了天字第一号难题。
一、选皇帝就像挑女婿
垂帘后面,曹太后眉头紧锁。这位经历过风浪的女人心里明镜似的:国不可一日无君,可这君该从哪儿来?
她把韩琦、欧阳修这些重臣叫到跟前,开门见山:“先帝走得急,连句话都没留下。你们说,这皇位该传给谁?”
韩琦这老头儿,在西北打过仗,在朝堂斗过奸,什么场面没见过?他捋了捋胡子,不慌不忙地说:“太后,这事儿其实不难。您还记得养在宫里的那个赵宗实吗?”
这话一出,在场的人都心里有数了。
赵宗实,是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儿子。说起来也是缘分,仁宗早年没儿子的时候,就把这孩子接进宫当备胎养着。后来仁宗自己的儿子出生了,赵宗实就很识趣地搬回自己家去了。现在仁宗的儿子都夭折了,这个曾经的“备胎”,反倒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欧阳修也站出来帮腔:“太后,赵宗实好歹在宫里待过,规矩都懂,天下人也认他。要是换个生面孔,怕是有人要嚼舌根。”
曹太后心里其实有点打鼓——毕竟不是自己亲生的。但环顾四周,确实找不出更合适的人选了,只好点头:“那就他吧。”
可谁都没想到,当使者屁颠屁颠跑到赵宗实府上,把天大的好消息告诉他时,这位爷的反应能把人鼻子气歪。
二、死活不肯当皇帝的主儿
“什么?让我当皇帝?不去不去!”赵宗实把头摇得像拨浪鼓,“我何德何能啊?这不是要我的命吗!”
使者傻眼了,只好苦口婆心地劝:“殿下,这可是天大的福分啊……”
“福分?”赵宗实冷笑,“我看是催命符还差不多!宫里那地方,是好待的吗?”
这话倒也不是全无道理。赵宗实在宫里待过,知道那地方看着光鲜,实则步步惊心。再加上他爹赵允让当年也是皇位候选人,这种敏感身份,让他这些年一直活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惹祸上身。
使者没办法,只好回去搬救兵。韩琦、欧阳修这些大佬亲自出马,轮番上阵劝说。
韩琦说:“殿下,这是祖宗江山,您不能推辞啊!”
欧阳修说:“天下百姓都等着您呢!”
就连宫里的老太监也偷偷跑来劝:“您要是不接,万一让别人捡了便宜,您这一家子还能有好日子过吗?”
就这么劝了三天,赵宗实总算是想通了——这皇帝,不当还真不行了。他长叹一声,认命般地改名叫赵曙,乖乖进宫继位去了。这就是宋英宗。
可谁能想到,这位死活不肯当皇帝的主儿,一坐上龙椅,就惹出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风波。
三、名分这玩意儿,真要命
英宗即位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让满朝文武炸了锅。
他想追封自己的亲生父亲赵允让为“皇考”。说白了,就是想在自己爹的名分前头加个“皇”字。
这在今天看来可能没什么,但在当时,可是捅了马蜂窝。
以司马光、吕诲为首的言官们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司马光那叫一个义正词严:“陛下!您既然继承了仁宗的皇位,就该认仁宗为爹!您生父只能叫‘皇伯’!”
英宗一听就火了:“我亲爹都不能叫爹?这是什么道理?”
可是司马光他们引经据典,搬出各种礼法条文,说得头头是道。双方就这么杠上了。
这场争论一吵就是一年半,史称“濮议之争”。朝堂上天天都是口水战,今天你上书,明天我反驳,奏章堆得比人都高。
有一次吵急了,司马光直接放出狠话:“陛下要是一意孤行,臣等就跟宰相势不两立!”
这话说得太重了,连老成持重的韩琦都坐不住了。下朝后,他私下对欧阳修叹气:“你说这些人,怎么就一根筋呢?叫个‘皇考’怎么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