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文明涅盘·薪火永续
(卷首语)
厓山的海涛带走了赵宋最后一面王旗,但带不走浸染在山河血脉中的文明基因。在蒙元铁蹄的阴影下,华夏文明转入地下如暗河奔涌,在废墟中蛰伏如种子蓄势。从遗民泣血的执守,到红巾军燃起的烽火,这段看似黑暗的世纪,实则是文明自我更新的熔炉。当朱元璋在应天府的朝阳下竖起明朝大旗,他继承的不只是土地,更是经过淬炼的文明火种。
---
第一章 九宫遗梦
至元十六年(1279)秋,距厓山那场惊天动地的海战已过半载。但岭南的群山之间,硝烟仍未散尽。
一、 罗浮血雾
惠州罗浮山深处,一支衣衫褴褛的军队正在密林间艰难行进。为首的老将正是江西制置使赵溍,他身边仅剩的千余人马,是大宋在岭南最后成建制的军队。
"制置,前方发现元军探马!"斥候的声音带着疲惫。
赵溍抬手止住队伍,花白的须发在秋风中颤动。他望着身后这些跟随他转战千里的将士,缓缓拔出佩剑:"今日之战,有死无生。诸君可愿随赵某,再为大宋战这最后一程?"
"愿随制置!"千人的回应在山谷间回荡,惊起漫天飞鸟。
战斗在午时打响。元将唆都率领三千精兵,将宋军围困在一处山谷。箭雨蔽日,杀声震天。赵溍身先士卒,左冲右突,身被十余创仍死战不退。
"制置!快走!"亲兵队长李雄浑身是血,死死护在赵溍身前,"留得青山在......"
赵溍惨然一笑:"大宋三百年江山,何处还有青山可留?"言毕,挺剑冲向敌阵,最终力竭而亡。
李雄率残部百余人力战得脱,退入更深的山中。当夜,他们在溪边清洗伤口,清点人数,发现只剩八十七人。
"队长,我们......还要打下去吗?"一个年轻士兵怯生生地问。
李雄望着溪水中破碎的月影,沉默良久:"打!只要还有一个人,大宋就没有亡!"
二、 闽海孤忠
几乎与此同时,在闽南的群山之间,另一支义军正在做最后的抗争。许夫人率领的畲汉义军,依托武夷山险要地势,与元军周旋已达三年之久。
这日,许夫人在寨中召集各部头领。这位年过四旬的女将依旧英姿飒爽,只是眉宇间多了几分沧桑。
"刚得到消息,"她的声音沉重,"赵溍将军在罗浮山殉国了。"
满寨寂静,只听得见山风呼啸。
"朝廷......真的没有了?"一个头领颤声问道。
许夫人缓缓起身,从怀中取出一面残破的宋字大旗:"朝廷可以亡,但华夏不可亡。只要这面旗帜还在飘扬,大宋就还在!"
就在这时,寨外突然传来警钟。元军大将刘国杰率领大军前来围剿。许夫人立即部署防御,亲自率军守住要道。
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元军动用回回炮猛攻山寨,火矢如雨而下。许多依山而建的营寨燃起大火,映红了半边天空。
第四日黎明,元军突破最后一道防线。许夫人手持双刀,率亲兵做最后抵抗。混战中,她身中数箭,犹自死战不退。
"夫人!快走!"部将陈吊眼杀到身边,浑身浴血。
许夫人摇头,将一面绣着"宋"字的战旗塞到陈吊眼手中:"带着这面旗,去找文丞相的旧部......告诉他们,闽南许氏,不负大宋!"
说完,她转身冲向敌阵,最终壮烈殉国。陈吊眼含泪率残部突围,带着那面染血的战旗,消失在了茫茫群山之中。
三、 海外遗民
在遥远的占城(今越南中部),另一批宋人正在异乡艰难求生。前参知政事陈宜中率领的流亡队伍,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小小的华人聚落。
这日,陈宜中正在教授孩童们诵读《论语》。海风吹过茅舍,带来咸涩的气息。
"先生,"一个孩童好奇地问,"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些?"
陈宜中抚着孩子的头,眼中闪着泪光:"因为这是我们的根。记住,你们是炎黄子孙,华夏后裔。总有一天,我们要回到故土。"
课后,部将苏刘义前来禀报:"陈公,厓山的消息确认了......陛下、太后、陆相公,都......"
陈宜中手中的书卷"啪"地落地。他踉跄几步,扶住门框才勉强站稳。
"还有多少人知道?"他声音嘶哑。
"暂时只有几个将领知道。士兵和百姓还......"
"瞒着!"陈宜中突然提高声音,"至少现在要瞒着!让大家还有个念想......"
是夜,陈宜中独自来到海边,面向北方跪地痛哭:"臣等无能,不能保全社稷......"海浪声声,仿佛万千忠魂在回应他的哭泣。
四、 暗流初涌
在元军控制相对薄弱的浙东山区,另一种形式的抵抗正在悄然兴起。
婺州(今浙江金华)的一个小村庄里,前朝进士王柏正在私塾中授课。与众不同的是,他教授的不仅是四书五经,还有舆地、兵法乃至格物之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