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城的清晨,总是带着一种古典而略带湿润的气息。阳光尚未完全驱散笼罩在城市上空的薄雾,只是将一缕缕金色的丝线,小心翼翼地透过云层的缝隙,轻柔地洒在米兰内洛训练基地的草坪上。草叶上的露珠在晨光中闪烁着钻石般的光芒,空气中弥漫着青草与泥土混合的清新味道。对于AC米兰的球员和工作人员来说,这是一个完美的早晨。球队刚刚在圣西罗球场以一场酣畅淋漓的4-0大胜拉齐奥,这场胜利不仅巩固了他们在联赛积分榜上的领先优势,更重要的是,将全队的士气和信心在经历与帕尔马对战的窝心一扫而空。
训练基地里,工作人员们脸上挂着轻松的笑容,三三两两地交谈着昨晚比赛的精彩瞬间。就连一向以严肃着称的仓库管理员马里奥,也在哼着不知名的意大利小调。整个米兰内洛都沉浸在一片胜利的喜悦和乐观的氛围之中。然而,在这片普遍的、几乎要满溢出来的快乐情绪中,有一个人的身影却显得格格不入,他的表情与周围的一切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一道浓重的阴影,突兀地投射在这片光明的画卷上。
马塞洛·维埃拉·达·席尔瓦·儒尼奥尔,那个曾经在伯纳乌球场边路走廊上用舞蹈般的球技征服全世界的“快乐男孩”,此刻却一点也快乐不起来。他独自一人坐在训练场边的长椅上,背影在清晨的阳光下拉得很长,显得有些孤单。他比规定的训练时间提前了整整半个小时到达基地,却没有像往常一样,第一时间冲进健身房或者踏上草坪进行热身,而是选择了这片刻的独处。
他的手中紧紧攥着最新款的智能手机,低着头,视线死死地锁定在屏幕上,那双总是闪烁着灵动光芒的眼睛此刻却黯淡无光,紧锁的眉头在他光洁的额头上刻出了几道深深的纹路。手机屏幕上显示的,是意大利最负盛名、最具影响力的体育媒体《米兰体育报》的电子版。一篇占据了战术分析版块头条的文章,标题用加粗的黑色字体赫然写着:《马塞洛:AC米兰的战术难题?红黑军团为桑巴魔翼戴上枷锁?》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意大利足坛德高望重的评论员保罗·斯库里,他以其犀利的文笔和深刻的战术见解而闻名。马塞洛的意大利语还不是非常流利,但他借助翻译软件,逐字逐句地阅读着这篇仿佛是为他量身定做的“审判书”。
文章的开篇,斯库里还算客气,给予了他应有的尊重:“马塞洛的进攻才华毋庸置疑,任何看过他在皇家马德里比赛的人都会同意这一点。他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盘带、与队友间心有灵犀的配合,以及在关键时刻送出的致命传中,都是世界顶级的。弗洛伦蒂诺曾称他为‘罗伯特·卡洛斯的完美继承人’,这并非溢美之词。当AC米兰宣布签下他时,整个亚平宁半岛都为之震动,认为这是红黑军团复兴道路上最重要的一块拼图。”
然而,笔锋很快一转,变得尖锐而刻薄:“但是,几个月过去了,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的不是那个在伯纳乌自由驰骋的‘桑巴魔翼’,而是一个在圣西罗球场上犹豫不决、步履维艰的迷失者。在卡洛·安切洛蒂先生那套强调平衡与纪律的4-3-1-2体系下,马塞洛似乎踢得有些犹豫,他像一个被驯服的野兽,失去了野性与灵气。他想攻上去,却又忌惮身后留下的空当;他想稳固防守,却又无法抑制自己骨子里的进攻**。这种矛盾的心态,让他在场上显得无所适从。”
文章的核心部分,斯库里用冰冷的数据作为论据,每一项都像一根针,深深地刺痛着马塞洛的自尊心。“数据显示,自加盟AC米兰以来,马塞洛在所有正式比赛中出场10次,助攻数为2,这对于一个以助攻见长的边后卫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他的场均抢断成功率仅为62%,远低于他在皇马时期接近75%的平均水准。更关键的是,他的场均向前传球次数和在进攻三区内的触球次数,相比上赛季在皇马时,下降了近40%。”
为了让这些数据更具说服力,文章还配上了一张详细的场上位置热图。两张图并列摆放,左边是上赛季他在皇马时的一场典型比赛,代表他活动范围的红色区域几乎覆盖了整个左边路,从本方底线一直延伸到对方禁区角;而右边,则是上一场对阵拉齐奥的比赛,尽管球队4-0大胜,但他的热图显示,那片红色区域明显萎缩,绝大部分集中在本方半场,仿佛有一条无形的线,将他限制在了中线之后。
文章的结论部分更是毫不留情:“马塞洛需要尽快想明白,这里是意大利,是意甲,这里的足球哲学与西班牙截然不同。在这里,边后卫的名字里,‘后卫’这个词永远排在‘边’的前面。如果他不能尽快适应安切洛蒂和意大利足球的战术体系,找回自己的定位,那么这笔租借很可能会成为一个令人失望的错误。AC米兰需要的不是一个被拔掉翅膀的‘魔翼’,而是一个能够守护左路走廊的钢铁卫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