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传来脚步声,沈知意抬起头。小周站在门口,手里抱着一叠纸,脸上带着笑意。
“姐,邮件回了。”他说,“三家国际茶商都同意签试销协议。”
沈知意放下笔,从木箱里抽出一张干净的宣纸铺在桌上。她没说话,只是轻轻点头。
小周把打印的邮件放在案上。最上面那封写着:“我们对‘初遇’的风味感兴趣,更想了解它背后的人和故事。”
阿斑跳下窗台,绕过她的脚边,钻进了焙房。
裴砚这时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本翻旧的笔记本。他看了眼桌上的文件,问:“准备怎么回应?”
沈知意指着邮件里的一行字:“他们要故事。我们有。”
裴砚坐下,从袖口掏出一支钢笔。“先列个计划。出口流程、包装标准、文化内容呈现方式,都要理清楚。”
小周站在一旁,声音有点急:“可国外规矩不一样,二维码能扫吗?音频会不会违规?”
“分两版。”裴砚翻开笔记,“基础包装符合当地法规,不加额外内容。文化部分做成线上链接,扫码进入专属页面。这样既安全,也能传递完整信息。”
沈知意起身去了隔壁房间,拿出一个布包。里面是《桃溪人说茶》的手抄稿,还有几张“桃溪十二时辰”的样图。
她把材料摊开在桌上。“每一批茶,无论卖到哪里,必须附一张手写茶谚卡。不用多,就一句。”
小周皱眉:“这得多花时间,还容易出错。”
“但这是我们的东西。”她说,“不是机器印出来的,是人写的。有人味。”
裴砚看着她,片刻后说:“那就定下来。轻载体,重内涵。茶是商品,也是信物。”
夜深了,书坊的灯还亮着。
沈知意坐在桌前,面前摊着一张世界地图。她用铅笔圈出三个城市:日内瓦、东京、墨尔本。这些都是最早回复的合作方所在地。
裴砚坐在对面,手里拿着一份各国茶叶进口规定摘要。他一条条念出来,她在旁边做标记。
“日本对食品标签要求严格,所有成分必须用日文标注。”
“澳大利亚允许附加文化说明,但不能作为功能宣传。”
“瑞士需要有机认证,但我们已经有备案记录。”
两人一边核对,一边修改方案。桌上放着两杯刚泡好的“初遇”,热气缓缓升起。
沈知意停下笔,看向窗外。月光落在桂花树梢上,枝叶安静。
“你觉得他们会懂吗?”她问。
裴砚合上资料册。“不一定全懂。但只要一个人记住这片山、这群人,就够了。”
三天后,茶铺后院。
小周拿着打印好的推广计划来回走动。纸张被风吹得哗哗响。
“我们要把‘送饭图’印到巴黎的盒子上?”他又问了一遍。
沈知意正在炒茶,铁锅里的茶叶发出细微的噼啪声。她抬眼笑了笑:“不是为了巴黎。是为了那个七岁的我。”
小周没再说话,低头看手中的计划书。上面写着:“首批出口产品配套内容清单”——包括音频二维码、手绘插图、茶谚卡片、村民留言摘录。
“万一他们觉得太土呢?”他低声说。
沈知意关掉炉火,取出昨夜写完的手稿,放在桂花树下的石桌上。纸页平整,墨迹清晰。
她没回答,而是取了一小撮新焙的茶叶放进瓷杯,冲水。
茶叶舒展,叶脉渐渐显出细密纹路,像山间小路蜿蜒延伸。
“你尝尝。”她把杯子递给小周。
小周接过,喝了一口。
他的手忽然抖了一下。
几秒后,他闭上眼,呼吸变慢。再睁开时,眼眶有些发红。
“我……看见我妈。”他说,“她在厨房灶台前,给我装茶叶蛋。她说……出门别忘喝口热的。”
风穿过院子,吹动墙边晾晒的竹匾。
沈知意接过空杯,轻轻放在桌上。“他们要的不是完美。是真实。我们卖的从来不是茶,是记得。”
小周把计划书抱在胸前,用力点了点头。
第二天清晨,沈知意打开木箱,将最新一册笔记放进去。封面写着《茶中有事》。
阿斑趴在案头,尾巴轻轻摆动。
裴砚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封快递单。“第一份意向书签好了。明天我去市里递交正式材料。”
“我去炒一批新茶。”她说,“这批要走得远。”
两人在院门口站了一会。山路尽头泛起微光,远处的山影还藏在雾里。
小周骑着车从村口过来,车筐里装着寄往城市的样品盒。他停下车,从包里掏出一张明信片。
“姐,这个留给你。”
是“桃溪十二时辰”里的一张复刻画——小女孩提篮走在茶园小路上,夕阳照在她身上。
沈知意接过,放进围裙口袋。
裴砚看了看表。“九点前要赶到镇上邮局。”
“走吧。”她说。
两人并肩走出院子。门轻轻合上,阿斑跳上石桌,蜷在手稿旁边。
阳光照进院中,落在未收起的图纸上。上面写着:“全球推广执行方案·终稿”。
一行小字在页脚清晰可见:以茶为信,以心传心。
小周站在门口,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他掏出手机,拍下了那扇关上的木门。
快门按下的瞬间,一片茶叶从檐角飘落,轻轻搭在门槛上。
喜欢茶中往事,笔下姻缘请大家收藏:(www.064806.com)茶中往事,笔下姻缘荔枝免费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