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缝下的红泥印还在,但沈知意没再看它一眼。
她径直走向桂花树下,铺开纸墨。阿斑已经趴在案边,尾巴卷着砚台一角。她提笔就写,字迹清晰:“我们不怕查验。”
这一句写完,茶叶从陶罐里浮起一片,落在纸上。叶面纹路清晰,是一圈人围坐的形状,中间有茶烟升起。她把这片叶夹进木箱最底层的手稿里,合上盖子时,听见远处传来狗吠。
裴砚在书坊门口等她。
他手里拿着一叠打印好的邀请函,封面上写着“桃溪春韵·真相见证会”。林先生回信已到,专家团队明日抵达,媒体也答应到场直播。他还联系了镇文化中心,会议厅下午就能用。
“不用再躲了。”他说,“该说的话,一次说完。”
她点头。两人分头行动。
沈知意去了村东头三位老茶农家。她没多解释,只把那封邮件打印件递过去。第一位老人看完,转身进屋拿出一个铁盒,里面是十年前的老茶样。第二位说:“我那天梦见我妈给我煮茶,这事假不了。”第三位直接跟着她往回走,说要当众说话。
裴砚在书坊赶印资料册。封面是手写的“桃溪春韵·源流考”,内页有照片、记录、合作文件影印件。每本册子里都夹了一片特制茶叶,纹路是两只手交握的样子。他印了八十本,装进布袋,天黑前送到了文化中心。
第二天上午,会议厅外排起了队。
来的不只是记者和专家,还有村民、老顾客、曾喝过“桂语茶”的人。林先生带着两名专家准时出现,一位是质检员,一位是舆情顾问。直播链接也打开了,屏幕上不断跳出留言。
沈知意站在台前,没有先说话。
她取出茶具,点燃炭炉,温杯烫盏。然后从陶罐中取出三片茶叶,投入壶中。水汽升腾,茶香慢慢散开。
她把第一杯递给质检专家,第二杯给记者代表,第三杯给了坐在前排的一位村妇。那人接过杯子,闻了一下,忽然低头抹了眼角。
“这味道……像我出嫁那天我妈泡的。”她说。
全场安静。
质检专家打开检测仪,现场取样新采的“桃溪春韵”。几分钟后,屏幕显示结果:农残未检出,氨基酸含量高于行业均值百分之二十三。
林先生站起来说:“这不是一场公关,是一次文化的自证。”
台下有人鼓掌。
裴砚走上前,打开投影。画面是“春茶敬礼”当天的录像,清晰拍到有人故意打翻茶盘,还有人在后台修改报告。接着是技术分析图,显示伪造视频的剪辑痕迹。最后是IP追踪路径,指向一个已被注销的公司账号,注册地在省城。
大屏幕定格在一句话:“他们怕的不是假茶,是真人的真心。”
厅内响起议论声。后排几个陌生面孔起身离开,脚步急促。
直播评论区突然涌入大量重复消息,内容都是“造假”“退钱”。系统提示异常流量攻击。技术人员迅速切换备用通道,屏蔽关键词。
沈知意依旧站着,没有回应那些弹幕。
她只是又泡了一壶茶,这次倒入十个小杯,端给到场的每一位专家和记者。有人喝完后主动发言,说记得自己第一次喝茶的情景。一位老记者说:“三十年前我在茶园写生,那天的日头,就跟这茶香一个味。”
发布会结束时,太阳正高。
沈知意独自回到祖屋。她坐在桂花树下,什么也没做。风吹过来,一片茶叶从枝头落下,正好停在她膝盖上。叶面纹路像许多人举起手鼓掌。
她轻轻拿起这片叶子,放进木箱底层。
裴砚送走最后一位专家,回到书坊。他在墙上划下第二十一道炭痕。外面天色渐暗,他站在窗前看了一会儿,嘴角动了一下。
林先生临走前留下一句话:“你们守住了茶心。”
阿斑一直趴在案边,直到沈知意回来才跳上她的膝头。它叫了一声,声音很轻。
她伸手摸了摸它的背。
傍晚时,陈婶送来一碗热粥。她没进去,只放在院门口的小石桌上。沈知意出来时,看见碗底压着一张纸条:“人都回来了。”
她把纸条收进袖口。
夜里下了点小雨。她起床关窗,发现桂花树下的泥土有些松动。蹲下查看时,指尖碰到一块硬物。挖出来是一截断掉的铅笔头,上面沾着泥,看不出字迹。
她没再深挖。
第二天清晨,她照常摆好小案,准备泡茶迎客。裴砚从书坊走来,手里拎着一个布包。
“昨晚整理旧资料,找到这个。”他把布包放在桌上。
她打开一看,是几页烧焦的纸片,边缘发黑,中间还能看清字。其中一页写着“合作意向书”几个字,落款时间是三年前。
她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
裴砚说:“有人不想让这些事被看到。”
她把纸片放回布包,点点头。
两人没再多说。
她开始烧水,他坐在旁边的小凳上,看着她动作。水开时,蒸汽扑向天空,散成细雾。
院门外传来脚步声。
一个穿灰布衫的男人站在篱笆外,手里拿着一封信。他没敲门,也没说话,只是把信塞进门缝,转身就走。
沈知意走过去捡起信。
信封上没有署名,只有三个字:小心门。
她拆开信封。
里面是一张空白纸。
喜欢茶中往事,笔下姻缘请大家收藏:(www.064806.com)茶中往事,笔下姻缘荔枝免费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