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后的那个清晨,县一中的校园里弥漫着一种奇特的宁静。没有了往日的晨读声,没有了匆忙赶往教室的脚步,只有知了在梧桐树上不知疲倦地鸣叫。吴普同很早就醒了,躺在宿舍的硬板床上,盯着天花板上斑驳的水渍出神。
这一年来的每一天,他都是被五点半的闹钟惊醒,然后像上了发条一样开始一天的学习。而今天,当所有的考试都已经结束,他反而不知所措了。这种突如其来的空虚感,比备考时的疲惫更加令人难熬。
“都醒了?”下铺的张文远翻了个身,声音里带着惺忪的睡意。 “嗯。”吴普同简短地回应,仍然盯着天花板。 “一会儿要去教室估分吧?真不想去。”张文远叹了口气,“对答案简直就是自虐。”
八点钟,复读班的同学们陆续走进教室。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复杂的神情——既有解脱后的轻松,又有对未知结果的忐忑。教室里异常安静,连平时最爱说笑的孙伟也沉默地坐在座位上,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
班主任李老师抱着一摞参考资料走进教室,他的步伐比平时缓慢许多,脸上带着难得的温和表情。
“同学们,首先我要祝贺大家,不管结果如何,你们都已经完成了人生中一次重要的挑战。”李老师的声音在安静的教室里格外清晰,“我知道这一年来大家都很不容易,能够坚持到最后,你们都是好样的。”
教室里响起稀稀拉拉的掌声,更多的是沉默。吴普同注意到李老师的眼角多了几道皱纹,头发也比一年前花白了些。这一年来,李老师陪着他们起早贪黑,比谁都辛苦。
“今天我们要做的是估分。”李老师开始分发参考答案,“我知道这个过程很痛苦,但这是必要的。准确的估分能帮助你在填报志愿时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吴普同接过那本薄薄的参考答案册子,手心微微出汗。他深吸一口气,翻开第一页——语文。
他尽量回忆着考场上的答案,一题一题地对照。基础知识部分似乎做得不错,阅读理解也大致符合参考答案的思路。当看到作文评分标准时,他犹豫了一下。按照参考标准,他给自己估了42分(满分60)。
“作文别估太高,”旁边的孙伟小声说,“听说每年高考作文都会压分。” 吴普同点点头,但还是坚持原来的估分。他记得自己的作文写得很有感觉,应该不会太差。
语文总分估出来:112分(满分150)。这个成绩比他平时模拟考略高一些,让他稍微安心。
接下来是数学。这才是真正的挑战。 选择题部分,他清楚地记得有好几题都不确定。对答案时,他的心一点点沉下去——前6题对了4题,但后面的几乎全军覆没。
大题部分更是惨不忍睹。那道立体几何题他完全做错了方向,解析几何题计算错误,函数题只得了步骤分。当最后算出数学总分可能只有68分时,吴普同感到一阵眩晕。
“怎么样?”张文远探过头来,看到他脸色苍白,立刻明白了,“我也砸了,估计就70分左右。” “太难了,”吴普同喃喃道,“比任何一次模拟考都难。”
下午的物理和化学估分稍微挽回了一些信心。物理他估了110分(满分150),化学更是达到了126分(满分150)。这都是他相对擅长的科目,发挥正常。
最后是英语。吴普同一直英语不好,这次也没抱太大希望。对完答案,他估了96分(满分150)。
把所有科目的估分加起来:112 68 110 126 96=512分。
512分。吴普同盯着这个数字,心里五味杂陈。
去年的本科线是510分,他刚好过了2分。但这个成绩能上什么学校呢?更何况每年的分数线都会波动,如果今年考生多、试卷相对简单,分数线可能会上涨。
“你估了多少?”孙伟凑过来问。 “512。”吴普同低声说。 “哇,不错啊!我才490,估计专科都悬。” 张文远也加入讨论:“我503,比预想的要好点。”
同学们互相交流着估分情况,教室里弥漫着一种奇怪的氛围——既想知道别人的成绩作为参考,又怕自己的成绩太差丢脸。
李老师收集完每个人的估分情况后,做了简要分析:“根据往年的情况,500分以上的同学有希望上本科线,但具体还要看今年的整体情况。450到500分之间的同学可以考虑好的专科院校...”
吴普同心不在焉地听着,512分这个数字在他脑海里盘旋。这意味着他可能刚刚擦边本科线,选择学校的余地很小。
放学时,李老师最后叮嘱:“成绩大概在7月下旬公布,到时候学校会通知。这段时间大家好好休息,但也要开始考虑志愿填报的事情。”
回到宿舍,同学们开始收拾行李。一年的复读生活就这样结束了,没有毕业典礼,没有隆重的告别,只有默默的收拾和偶尔的叹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