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自习的下课铃声在晚上十点准时响起,像是赦免令一般,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如释重负的叹息声。吴普同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看着面前堆砌如山的习题集和笔记本,竟有些恍惚——从早晨六点到此刻,整整十六个小时的高强度学习,让他的大脑像被掏空了一般。
"走吧,再晚泡面都没热水了。"张文远推了推眼镜,已经开始收拾书包。他的手指因为长时间握笔而微微发抖,但动作依然利落。
教室里的学生们陆续起身,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疲惫却又满足的神情。这一天的课程密度之大、内容之深,远超他们在原学校的体验。县一中的老师确实名不虚传,但相应的,对学生的要求也极为严格。
吴普同和室友们随着人流走出教学楼。秋夜的凉风迎面吹来,让人精神一振。抬头望去,县一中的校园依然灯火通明,高三教学楼里还有不少窗户亮着灯——那是更加拼命的应届生们在加班加点。
"我的天,郑老师今天布置的数学作业也太多了吧?"孙伟哀嚎着抖了抖手里的试卷,"二十道大题,明天早自习就要交!" "这还算好的,"赵明推推金丝眼镜,"你还没见识过李老师的化学作业呢,那才叫魔鬼训练。"
穿过操场时,吴普同注意到不少学生匆匆往校门口走去。"他们去哪?"他好奇地问。 "去校外吃夜宵,"周涛解释道,"食堂九点就关门了,只有小卖部还开着,但泡面早就被抢光了。"
果然,当他们走到宿舍区的小卖部门口时,只见窗口排着长队,老板娘操着浓重的方言喊道:"没了没了,泡面都卖完了!只剩面包了!" 几个来晚的学生失望地离开,嘴里嘟囔着:"又要饿肚子了......"
回到宿舍,八个人不约而同地开始翻找自己的存货。李强从床底下拖出一个纸箱,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十几包华龙方便面;张文远的柜子里藏着母亲准备的煎饼和咸菜;孙伟变魔术似的掏出几根火腿肠;就连家境最好的赵明,也备着一箱康师傅牛肉面。
"幸好我有先见之明,"李强得意地拍拍纸箱,"从山上带来够吃一个月的。" "太好了!"孙伟欢呼一声,"我出火腿肠,咱们煮面吃!"
宿舍里顿时热闹起来。李强负责搬出藏在床底的电炉子——这是违反校规的,但每个宿舍都偷偷备着一个;张文远找出来那个最大的搪瓷锅;吴普同去水房打水;其他人则忙着整理书本,腾出吃饭的空间。
"小心点,别又跳闸了。"王海提醒道,一边把电线接到远离门口的位置。上周就因为同时用电炉子和充电,导致整个宿舍区跳闸,被管理员训了一顿。
水很快烧开了,白色的水汽在宿舍里弥漫开来,带着一股温暖的气息。八包面饼下锅,配上调料包,再扔进几根掰碎的火腿肠,顿时香气四溢。每个人都端着搪瓷缸子,眼巴巴地盯着锅里翻滚的面条。
"好了没?饿死了!"孙伟拿着筷子跃跃欲试。 "再等等,让面多煮会儿。"李强像个大厨似的搅拌着面条,"硬了不好消化。"
面终于煮好了,八个人围坐在一起,呼噜呼噜地吃了起来。饿了一晚上,这简单的泡面吃起来格外香甜。宿舍里安静下来,只有吃面的声音和偶尔的赞叹。
"要是有点青菜就好了。"吴普同忍不住说。 "明天让我妈捎点来,"张文远边吃边说,"她每周三都来送饭。"
吃饱喝足,气氛轻松了许多。孙伟摸着圆滚滚的肚子,满足地叹了口气:"要是每天都能吃上这么一顿热乎的,复读也没那么难熬了。" "想得美,"赵明泼冷水,"电炉子用多了容易被没收。"
这时,李强突然拿出化学笔记:"对了,今天李老师讲的那个氧化还原反应,谁听懂了?我怎么还是不明白电子转移的方向?" 一句话又把大家拉回了学习的氛围。
"我来给你讲吧,"张文远推推眼镜,"其实很简单,记住'失电子氧化,得电子还原'就行......" 他拿起笔在草稿纸上画起来,其他人都围过来听。泡面碗被推到一边,化学笔记摊开在中间,八个脑袋凑在一起,在昏黄的灯光下讨论着难题。
这样的场景每晚都会上演。泡面不仅是充饥的食物,更是一种仪式——一天紧张学习后的放松,也是互相交流、互相帮助的时间。
"今天郑老师讲的三角函数那题,我觉得还有更简单的方法。"王海突然说。 "真的?快讲讲!"几个人立刻来了精神。
于是,泡面碗被彻底遗忘在一边,草稿纸和习题集重新成为主角。你一言我一语,不同的解题思路在碰撞,有时候甚至会争论起来。
"不对不对,你这里忽略了定义域的限制。" "但是用导数不是更快吗?" "高考不让用超纲的方法啊!"
吴普同静静地听着,偶尔插几句话。他发现,在这样的讨论中,很多课堂上没听懂的知识点突然就豁然开朗了。不同背景的同学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