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最后一天,除夕,终于踩着厚厚的积雪,裹挟着凛冽又喜庆的寒风,降临了西里村。天色微明,村子里已不复往日的沉寂。零星的鞭炮声像试探的鼓点,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硝烟、炖肉、油炸点心和柴火燃烧的混合气息——这是独属于除夕的、浓得化不开的“年味”。
吴家的小院里,也早早升腾起忙碌的热气。吴普同是被一阵“滋啦滋啦”的炸东西的声响和浓郁的油香勾醒的。他一骨碌爬起来,发现爹娘已经在灶房里忙活了。
**上午:朱红映雪,墨香盈门**
早饭匆匆对付了几口,重头戏开始了——**贴对联**!这是辞旧迎新最重要的仪式之一,承载着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
堂屋的炕桌上,摆着李秀云小心翼翼取出的一卷大红纸。这是几天前在柳林镇大集上买的,颜色鲜艳夺目。旁边还有一小块用温水化开的墨块(后来条件好些才用墨汁),一支用了多年、笔尖已有些开叉的毛笔。写对联的重任,落在了村里公认有点“墨水”的赵老师肩上。吴建军一早就去请了。
赵老师戴着老花镜,捻着山羊胡须,在吴家堂屋的炕桌上铺开红纸,饱蘸浓墨,屏息凝神。吴普同和小梅屏住呼吸,踮着脚尖在旁边看。只见笔走龙蛇,一个个饱满方正、带着遒劲力道的墨字跃然纸上:
**上联:天增岁月人增寿**
**下联:春满乾坤福满门**
**横批:吉星高照**
这是最经典、最朴实的农家对联。写罢,赵老师又裁了两条窄些的红纸,写了几个小小的“福”字,准备倒着贴在门上(取“福到”之意),还写了“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贴在鸡窝和粮囤上。
墨迹未干,散发着淡淡的墨香。吴建军端来一小盆热气腾腾的浆糊(用白面熬的,粘性十足)。贴对联是吴建军和吴普同的活儿。吴普同兴奋地端着浆糊盆,吴建军拿着刷子和小笤帚。
先贴堂屋大门。吴建军用刷子蘸上滚烫的浆糊,均匀地涂抹在门框两侧和门楣上。吴普同赶紧递上裁好的对联。吴建军小心翼翼地将上联贴在右边门框,下联贴在左边门框,然后退后一步,眯着眼看是否端正。吴普同则拿着小笤帚,在贴好的对联上轻轻扫过,抚平褶皱,让红纸更服帖地粘在门板上。最后贴上横批和倒“福”。
红彤彤的对联贴在斑驳的旧木门上,如同给朴素的农家小院披上了最喜庆的盛装。墨黑的字迹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醒目,充满了蓬勃的希望和力量。接着是东西屋的门,鸡窝、粮囤……每一个象征着生活和希望的地方,都被这鲜艳的红色和美好的祝语所覆盖。
吴普同看着自家焕然一新的门楣,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他跑出院子,看别人家也在贴对联。整个西里村,仿佛一夜之间被这连绵的红色点燃,在冬日的萧索里绽放出最温暖、最浓烈的生机。空气里,浆糊的微酸、墨汁的清香、红纸的喜庆气息交织在一起,宣告着新年的正式来临。
**下午:巧手捏福,团圆入馅**
贴完对联,灶房的烟火气更浓了。下午的重头戏是——**包饺子**!这是年夜饭和年初一早晨的绝对主角,象征着团圆和更岁交子。
李秀云早已发好了面。雪白的面团在瓦盆里涨得胖乎乎的,散发着诱人的麦香。馅料是精心准备的两种:
1. **猪肉白菜馅:** 用的是昨天煮肉特意留下的、剁得细细的瘦肉丁,混合着自家窖藏、挤干了水分、切得碎碎的白菜心,拌上喷香的葱花、姜末、自家磨的花椒粉和适量的盐、酱油。粉红的肉丁、翠白的菜末、点点青绿,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开。李秀云还特意淋了点珍贵的香油,香气瞬间升华。
2. **素馅:** 主要是给可能“守斋”或偏好清淡的人准备的(虽然吴家没这规矩,但李秀云习惯备着)。用的是金黄的炒鸡蛋碎、泡发好的黑木耳丝、细粉条末,同样用葱花、姜末、盐和香油调味,清爽鲜香。
堂屋的炕桌被擦得锃亮,成了临时的操作台。李秀云把发好的面团搬到炕上,再次用力揉搓排气,然后搓成长条,揪成一个个大小均匀的剂子。吴普同和小梅早已洗干净小手,眼巴巴地等着。
“来,都上炕!学着包!”李秀云一声令下,一家人(除了太小还不会的家宝在炕上爬着玩)都盘腿坐上了热乎乎的炕头。吴建军负责擀皮儿。他擀皮儿的手艺不算顶尖,但胜在稳当。只见他左手捏着剂子,右手拿着小擀面杖,手腕灵活转动,“哒哒哒”几下,一个中间稍厚、边缘略薄的圆圆的饺子皮就飞了出来,稳稳落在桌上的“皮山”上。
李秀云是包饺子的主力。她拿起一个皮儿,舀上满满一勺馅料放在中间,两手拇指和食指配合,轻轻一捏一挤,一个肚大边窄、形如元宝的漂亮饺子就诞生了,稳稳地站在盖帘(高粱秆做的圆盘)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