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四年的六月,阳光像熔化的金子,泼洒在西里村每一寸渴望拔节的麦田上。风是温热的,裹挟着浓郁的、即将成熟的麦香和泥土蒸腾的气息,在吴家青砖小院里打着旋儿。院墙根下,那两头新生的小尾寒羊羔已经褪去了初生时的柔弱,细软的绒毛变得蓬松洁白,像两团滚动的雪球,在圈里撒着欢儿追逐嬉闹,“咩咩”的稚嫩叫声成了小院最欢快的背景音。然而,这蓬勃的生机,却丝毫无法冲淡堂屋里弥漫的另一种无声的、绷紧的气息。
吴小梅趴在堂屋那张擦拭得锃亮的方桌上,小脸几乎要埋进摊开的书本和试卷里。六年级下册的语文、数学课本被翻得卷了毛边,上面密密麻麻布满了她用不同颜色笔做的标记。几本镇上书店买来的、印刷有些模糊的《升学真题模拟卷》和《重点难点突破》,更是被反复摩挲,纸张边缘都起了毛。她握笔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眉头习惯性地微蹙着,嘴唇无声地翕动,背诵着公式或课文。午后的阳光透过新糊的、雪白的窗户纸,在她专注的侧脸上投下柔和的光晕,也照亮了她眼底那簇燃烧的、名为“镇中”的火焰。
“小梅,歇会儿吧,喝口水。”李秀云端着一碗晾得温温的绿豆汤走进来,轻轻放在桌角。看着女儿几乎要钻进书里的样子,她心里又是欣慰又是心疼。这孩子,打小就懂事,知道家里供两个孩子上学不易,读书格外用功。小学这几年,她的成绩单上,总是那一溜齐刷刷的“优”,三好学生的奖状贴满了堂屋半面墙,是吴建军每次回家都要摸着胡茬、咧着嘴看好半天的骄傲。
“嗯,知道了娘,我把这道应用题做完。”吴小梅头也没抬,笔尖在草稿纸上飞快地演算着,发出“沙沙”的轻响。
李秀云没再催促,只是默默地坐在旁边的板凳上,拿起一件吴普同穿小了的旧褂子,就着窗口的光线缝补起来。针脚细密而均匀。她的目光不时飘向女儿单薄却挺直的脊背。这孩子,心气高着呢。哥哥吴普同去年考上了镇中,成了家里第一个正儿八经的初中生。小梅嘴上不说,可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全写在了每次拿到第一名的成绩单时那亮晶晶的眼睛里。这次小升初,她毫不犹豫地报了镇中,目标明确得如同麦芒指向太阳。
“娘,你放心,”吴小梅终于放下笔,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端起绿豆汤喝了一口,脸上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沉稳和自信,“我都复习好多遍了,老师划的重点我都吃透了。模拟考我都是第一,这次肯定没问题!等上了镇中,就能跟哥一起上下学了。”她说着,嘴角弯起一个明亮的弧度,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背着书包,和哥哥并肩走在通往镇中那条尘土飞扬的土路上的情景。
李秀云看着女儿笃定的笑容,心里那点隐隐的担忧稍稍散去。她伸手理了理女儿额前被汗水濡湿的碎发:“娘知道你能行。考试那天别慌,就当是平时做卷子。仔细点,看清楚题目再下笔,时间够用,别毛毛躁躁的。”她顿了顿,又补了一句,声音放得更柔,“考完娘给你煮俩鸡蛋。”
吴小梅用力点点头,笑容更灿烂了:“嗯!”
吴普同也从镇中放学回来了。他晒黑了些,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校服,身上带着少年人特有的蓬勃气息。他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走到妹妹的书桌前,翻了翻那摞厚厚的复习资料和模拟卷。
“嚯,小梅同志,战备很充分嘛!”他学着电影里的腔调,故意板着脸说,眼里却满是笑意,“这架势,是要把镇中的大门直接轰开啊?”
吴小梅被哥哥逗笑了,小拳头轻轻捶了他一下:“哥!你少贫!快帮我看看这道题,我总觉得解法有点绕。”
兄妹俩凑在桌前,一个讲,一个听,笔尖在纸上划动,讨论着解题的思路。阳光透过窗棂,将两个挨在一起的脑袋的影子拉长,投在干净的水泥地面上。李秀云在灶房门口看着,嘴角不自觉地扬起。这画面,像一剂温暖的良药,暂时抚平了她因丈夫远行而牵起的思念和操劳。
“加油啊,小梅!”临走前,吴普同郑重地拍了拍妹妹的肩膀,语气里是毫不掩饰的信任和鼓励,“哥在镇中等你!到时候咱俩一起骑车上学,路上还有个伴儿!”
吴小梅用力“嗯”了一声,小拳头在身侧握紧,眼神亮得惊人。
考试的日子终于到了。天公作美,是个难得的清爽早晨。微风拂过,带着露水和青草的凉意。李秀云起了个大早,特意给吴小梅煮了两个圆滚滚的白水蛋,又烙了一张暄软的白面饼,卷上一点自家腌的咸菜丝。她把温热的鸡蛋塞进女儿手里:“吃个鸡蛋,考一百分!”
吴小梅穿着洗得干干净净的碎花小褂,头发梳成两条光溜溜的麻花辫,背上那个用了好几年的旧帆布书包。她接过鸡蛋,触手温热,那股暖意似乎一直熨帖到了心里。“娘,我走了!”她的声音清脆,带着初生牛犊般的朝气和自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