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陈建国还没起床,就听见院外传来了马车的声音。他揉着眼睛走出屋,就看见一辆马车停在济世堂门口,马车上坐着几个穿着蓝布褂子的人 —— 是邻镇的刘郎中和几个村民,马车上还装着几袋粮食。“陈先生,赵老弟!” 刘郎中从马车上跳下来,笑着走进院,“我听说你们做了多层晒架,特意带我们镇的人来看看,要是好用,我们也想做几个。”
陈建国赶紧把他们让进院,指着晒粮场的方向:“刘郎中,晒架在晒粮场,我带你们去看。” 一行人往晒粮场走,路上遇到不少村民,都热情地跟他们打招呼。到了晒粮场,刘郎中和邻镇的村民看到多层晒架,都忍不住围过去 —— 有的摸立柱,有的看竹篾网,还有的站在晒架下,抬头看茅草棚。“这架子真结实!” 邻镇的一个村民,用力晃了晃晒架的立柱,晒架纹丝不动,“我们镇的晒架,一晃就晃悠,跟这没法比。”
陈建国给他们讲解晒架的用法:“这架子分三层,每层都能晒粮食,顶上的茅草棚能防雨。要是想移动,还能在底下装轮子 —— 不过咱们镇的路不平,装轮子容易歪,所以就没装。” 刘郎中点头称赞:“这法子太妙了!我们镇今年也收了不少粮食,就是晒架不够用,好多粮食堆在屋里,都有点潮了。陈先生,你能不能把图纸给我们一份,我们也照着做?”
陈建国笑着点头:“当然可以!我这就回去拿图纸。” 他让赵二柱陪着刘郎中他们,自己跑回济世堂,取了图纸 —— 他昨晚特意多画了几份,就是怕有人来借。回到晒粮场,陈建国把图纸递给刘郎中,还详细讲解了尺寸和组装方法:“立柱要选老枫木,结实;竹篾网的网眼,要比玉米粒小,比麦粒大,这样不管晒玉米还是麦子,都合适。”
刘郎中接过图纸,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怀里:“太感谢你了,陈先生!以后咱们两镇,可要多走动走动 —— 你们镇的晒架,我们镇的草药,互相帮衬着,日子才能过好。” 陈建国笑着点头:“可不是嘛!大家都是过日子的,互相帮衬是应该的。”
中午,张大爷留刘郎中他们吃饭。饭桌上,刘郎中跟张大爷聊起了枫溪镇的变化:“以前我来枫溪镇,总觉得你们镇跟别的镇差不多,现在不一样了 —— 有了‘温度管子’熬药,有了多层晒架晒粮,连空气里都透着股精气神。” 张大爷笑着看了看陈建国:“这都是建国的功劳!要是没有他,咱们镇还不知道要愁多少事呢。” 陈建国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张大爷,您别这么说,我就是提了点想法,还是靠大家一起干,才能做成。”
饭后,刘郎中他们要回去了。临走时,刘郎中从马车上搬下一袋大米,递给陈建国:“陈先生,这是我们镇自己种的大米,不算值钱,你别嫌弃。就当是…… 就当是买图纸的钱。” 陈建国推辞不过,只好收下:“那我就不客气了!以后你们镇要是有啥难题,尽管来问 —— 能帮的,我肯定帮。”
刘郎中他们走后,村民们又开始组装晒架。陈建国跟着一起干,他发现,经过昨天的练习,村民们越来越熟练了 —— 有的锯木,有的钉钉子,有的编竹篾网,配合得特别默契。小丫和几个孩子,也在旁边帮忙递工具,小丫还把捡来的枫叶,贴在每个晒架的立柱上,说这样 “每个晒架都有枫精灵守护”。
傍晚的时候,又有三个晒架组装好了。晒粮场里,四个多层晒架并排站着,像四个威武的士兵,顶上的茅草棚,在夕阳下泛着金红色的光。村民们开始往晒架上搬粮食 —— 玉米、麦子、豆子,一层层铺在竹篾网上,远远看去,像铺了层五颜六色的毯子。李大婶站在晒架旁边,看着自家的玉米,笑得合不拢嘴:“这下好了,再也不用愁粮食没地方晒了!等粮食晒干了,我给陈先生做玉米饼吃,让陈先生尝尝我的手艺。”
陈建国坐在晒架旁边的石头上,看着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听着他们的笑声,心里满是暖意。他摸出怀里的怀表,表盘还是停在 10:10,可他总觉得,这怀表好像在跟他一起,感受着枫溪镇的热闹。夜风裹着粮食的清香和枫叶的清香吹过来,陈建国深吸一口气,忽然明白:所谓的 “融入”,不是你变成了这里的人,是这里的人,把你当成了自己人。那些晒架上的粮食、院中的草药、孩子们的笑声,都是对你的接纳 —— 比任何语言都更实在,更温暖。
喜欢一个中年男人的时空札记请大家收藏:(www.064806.com)一个中年男人的时空札记荔枝免费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