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间谍风暴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黑水县的内部秩序在铁腕与怀柔的双重作用下逐渐恢复紧绷的平静。然而,江辰的目光已然越过内部的整肃,投向了支撑他一切野心的最终基石——军队。
此时的“悍卒营”,虽经战火淬炼,装备精良,士气高昂,但其本质上,仍是一支带有浓厚旧时代烙印的军队。其组织结构依赖于江辰个人的威望及张崮、李铁等核心将领的能力;其战术多凭经验和临场发挥;其后勤保障、兵员补充、训练考核等,更是缺乏系统性的制度。一支这样的军队,或许能打胜仗,但绝无法承担起他未来更加宏大、更加复杂的战略构想。
军队,必须进行脱胎换骨般的改革!必须走向专业化、制度化、近代化!
这一次,江辰没有与任何人商议。他在彻夜未眠后,于黎明时分,将自己关在书房,铺开巨大的纸卷,以笔为刀,开始勾勒一幅全新的军事蓝图。
第一刀,便砍向了最核心的指挥体系——设立参谋部。
他不再满足于将领们的个人谋略。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够高效运转、专业分工、集思广益、并能将他的战略意图精确转化为战术指令的大脑中枢。
图纸上,一个结构清晰、权责分明的参谋本部架构逐渐成型: 作战参谋处:负责制定作战计划、推演战术、研究敌情、绘制地图。 情报参谋处:与“夜不收”对接,整合分析所有情报信息,提供决策支持。 后勤参谋处:统筹粮草、军械、弹药、被装的生产、储备、调运,计算行军负荷。 训练参谋处:制定统一的训练大纲、考核标准,负责新兵培训、军官深造。 通讯参谋处:管理旗语、号角、信鸽、乃至未来可能有的更先进通讯手段,确保指令畅通。
每一个处室,都需要专业的人才,而不仅仅是能打的勇夫。
第二刀,挥向军队的根基——完善军制,推行职业化。
他废除了以往混乱的募兵和征兵方式,颁布《新募兵令》: 实行募兵制,优厚军饷,明确服役期限,保障军属待遇,吸引良家子自愿从军,打造以军为荣的职业军队。 建立严格的兵役制度和预备役体系,保证兵源持续稳定。 推行彻底的军衔制,打破出身论,以战功、能力、年限评定等级,明确等级权限与待遇,畅通晋升渠道。 制定详尽无比的《步兵操典》、《炮兵操典》、《后勤条例》……将训练、作战、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标准化、条令化,使军队如同一台精密机器,无论将领是谁,都能依律运转。
第三刀,斩向旧有的陋习——强化军事教育与思想掌控。
设立“黑水讲武堂”,所有军官必须入学深造,学习新战术、新条例、地理、算数,甚至基础格物知识。培养的不是匹夫之勇,而是具备专业素养的职业军官。 成立“教导队”,培养基层士官,作为军队的骨干中坚。 更重要的是,将思想教育纳入日常。宣讲黑水县政策,强调纪律、荣誉、团队,以及“为何而战”——不是为了朝廷的赏赐或将军的个人恩情,而是为了保卫自己亲手建设的家园,为了北境的安宁,为了追随江将军开创的崭新事业。将朴素的忠诚,升华为更具凝聚力的信念。
当这份厚厚一叠、充满了前所未闻的新名词和严密结构的改革方案,摆在张崮、李铁等一众高级将领面前时,所带来的震撼与冲击,丝毫不亚于一场真刀真枪的战斗。
书房内,死一般的寂静。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和越来越粗重的呼吸声。
张崮的眉头拧成了疙瘩,他指着“参谋部”的架构图,声音干涩:“将军……这……打仗不就是主将下令,我们冲杀便是?弄这么多秀才指手画脚,岂不是掣肘?而且这权责分明……往后岂不是连调拨粮草都要经过层层上报?”
李铁也闷声道:“军衔制?那往后是不是见了军衔高的,哪怕是个毛头小子,俺老李也得敬礼?还有这操典条例,也太过繁琐,打仗瞬息万变,哪能条条框框框死?”
阻力,巨大的阻力,来自于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即将被触动的利益。将领们习惯了临机专断,习惯了依靠个人威信统兵,习惯了模糊的权责带来的便利。这套新制度,无异于给他们戴上了紧箍咒,将他们纳入一个冰冷的体系之中。
江辰早已预料到这一切。他没有发怒,而是冷静地反问:“若无参谋部精细测算,你们可知远征草原需要准备多少粮草、多少备用枪管、多少匹战马?若无情报处分析,你们可能提前十日预知蛮族偷袭?若无统一操典,各营战术各异,兵器零件无法互换,战时如何协同?如何补充?”
“军衔制,不是为了压制谁,是为了让每一个士兵都清楚自己的位置和责任,让有功者得赏,有能者晋升,打破论资排辈!难道你们希望自己麾下的勇士,因为不会巴结上官,就永无出头之日吗?”
“至于掣肘……”江辰的声音陡然转厉,目光如电扫过众人,“我要的是一支绝对服从、如臂指使的军队,不是一群各自为战的豪强部曲!军令如山,令行禁止!这才是最强的战斗力!过去的打法,打蛮族或许够用,但未来我们要面对的,可能是更强大、更狡猾的敌人!不变革,就是等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