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时味赋》真迹如同一道清泉,涤荡了时味居上空的阴霾,也指明了破局的方向。姜小勺与林薇迅速行动起来,精心筹备名为“时味雅集——鉴古品今,味守真淳”的主题活动。邀请函通过林薇的媒体渠道和时味居的会员系统限量发出,着重强调了将有限度开放后厨展示、鉴赏镇店之宝《时味赋》真迹,并有特邀文化顾问与来宾交流。
消息一出,原本因谣言而有些波澜的舆论场顿时转向,好奇、期待与质疑(仍有部分顽固派)交织,时味居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但这次,是站在了主动的聚光灯下。
活动当日,时味居内外焕然一新。门口悬挂着苏东坡亲笔书写的“时味雅集”匾额(临时赶工),店内重新布置,王羲之的《时味赋》被精心装裱后悬挂在最显眼的位置,周围辅以唐伯虎的《醉吟图》、苏轼的《寒食帖》摹本等,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后厨与大厅连接的区域被一道精致的仿古屏风隔开,预留出展示区域,既能满足“开放”承诺,又能有效阻隔视线,保护后院秘密。
受邀而来的宾客陆续抵达,其中有美食界的意见领袖、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忠实的老顾客,也有少数抱着挑刺心态前来的质疑者。林薇穿梭其中,从容应对,引导秩序。
雅集伊始,姜小勺首先登台,他没有过多解释谣言,而是开门见山,向大家介绍了今日的核心——《时味赋》真迹的来历(隐去王羲之之名,只说是机缘巧合得遇先贤墨宝),并分享了时味居“连接古今滋味,守护烟火人间”的理念。他语气诚恳,态度坦然,赢得了不少好感。
随后是有限度的后厨展示环节。姜小勺在屏风后的展示区内,现场演示了一道极其考验刀工和火候的【文思豆腐】。只见他手握厨刀,运刀如飞,将一块嫩豆腐在清水之中,切出细如发丝、可穿针眼的豆腐丝,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仿佛艺术表演,引得众人惊叹连连,相机快门声不绝于耳。这实实在在的技艺,比任何辩解都更有力。
接着,便是文化顾问交流环节。苏轼与袁枚联袂出场。苏轼依旧是一身改良汉服,豪迈之气不减,他以《时味赋》为引,畅谈美食与文学、与人生的关系,妙语连珠,典故信手拈来,其渊博的学识与独特的人格魅力,瞬间征服了在场所有人。有人试探着询问一些冷僻的文史知识,苏轼皆对答如流,甚至能提出独到见解,让人无法相信这仅仅是一位“文化顾问”。
袁枚则更为内敛,他着重从《随园食单》的创作理念出发,探讨饮食之道在于尊重食材本性、调和五味、追求真味,其精辟的论述和对饮食文化的深刻理解,让几位资深美食评论家都频频点头,暗自佩服。
一位之前持怀疑态度的美食专栏作家忍不住低声对同伴感叹:“这两位‘顾问’……水平太高了!这谈吐,这见识,感觉像是从故纸堆里走出来的大师本人!这时味居,藏龙卧虎啊!”
交流环节气氛热烈,原本一些带着挑刺目的而来的人,也不由自主地被这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精湛的技艺所吸引,暂时放下了成见。
就在这时,一位受邀前来的、以言辞犀利着称的独立美食评论人“老饕笔记”,突然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姜老板,苏先生,袁先生,诸位谈古论今,技艺精湛,令人佩服。但我有一个疑问,时味居的菜品味道极具辨识度,似乎运用了一些非常规的调味或技法,网络上亦有传闻关于‘特殊渠道’的食材,不知能否在此稍作说明,以解我等之惑?”
这个问题一出,现场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姜小勺和苏轼等人身上。这无疑触及了核心的敏感点。
姜小勺心中微凛,正待斟酌言辞,苏轼却朗声一笑,抢先开口:“这位先生问得好!何为‘常规’?何为‘非常规’?烹饪之道,亦如诗文,贵在创新,亦贵在传承。小勺所用技法,有些乃古籍记载之古法复原,有些则是基于对食材物性之理解,自行摸索之新径。至于食材……”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气定神闲,“天地生万物,各具其性。小勺致力于寻觅各地优质原生食材,依其特性施以合适烹法,此乃‘特殊’之处,亦是‘用心’之处。若论渠道,无非‘精益求精’四字而已。莫非追寻食材本真,反倒成了罪过?”他这一番话,避实就虚,将“特殊渠道”巧妙解释为对优质原生食材的追求,并反将一军,显得坦荡而自信。
袁枚也适时补充道:“《随园食单》有云,‘凡人请客,约会一般,总要计算一番’。这计算,非是算计银钱,而是计算如何令食材发挥极致之味。姜老板于此道,可谓殚精竭虑,诸君盘中珍馐,便是明证。”
两人一唱一和,既回答了问题,又抬高了格局,让那提问的评论人一时语塞,反而显得自己有些小家子气。现场不少人都露出了了然和赞同的神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