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突然驾临的女帝武则天,姜小勺打起了十二分精神。这位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心思之深沉、眼光之挑剔,绝非寻常食客可比。给她做饭,压力不亚于操办一场国宴。
姜小勺强忍着身体的疲惫和伤痛,大脑飞速运转,思考着菜单。既要彰显技艺,体现尊贵,又要符合女性可能偏好的精致与美观,还不能落了俗套。他瞥见水盆中养着的几尾鲜活鲈鱼,又看到角落里摆放着几朵用于装饰的干制牡丹花(本是准备做牡丹酥的),灵光一闪。
有了!就做一道“牡丹鱼片”!
此菜并非传统名菜,而是姜小勺自己根据古菜谱和现代烹饪理念设想的一道创意菜。取其形似牡丹,寓意富贵花开,口感追求极致的鲜嫩爽滑,造型务必精美绝伦。
说干就干。姜小勺捞起一尾最为生猛的鲈鱼,手起刀落,去鳞、剖腹、剔骨,动作行云流水,将两片完整的鱼肉片下。随即,刀工尽展,将鱼肉片成薄如蝉翼、大小均匀的鱼片,这极其考验腕力与眼力,姜小勺全神贯注,甚至暗中调动了一丝【研磨·改】的细腻意念辅助,使得鱼片几乎透明,却又不断裂。
鱼片用少许盐、蛋清、以及他特制的、加入了【定神草】微量粉末和花雕酒调和的淀粉浆轻轻抓匀上浆,锁住水分和鲜味。同时,他将那几朵干牡丹花用温水泡发,取下花瓣,留下完整的形态备用。又取了些许火腿、香菇、嫩笋,切成极细的丝,作为搭配。
灶上坐锅,注入清鸡汤,待汤将沸未沸,冒起细密蟹眼泡时,姜小勺将上好浆的鱼片逐一展开,如同绽放的花瓣,轻轻滑入微沸的汤中。火候的控制到了极致,汤不能大滚,否则鱼片易老易碎。鱼片在汤中瞬间变色,卷曲成优美的弧度,当真如同片片洁白的花瓣。
他小心翼翼地将汆熟的鱼片捞出,在洁白的瓷盘中,层层叠叠地摆成一朵盛开的牡丹花形状。中间用火腿丝、香菇丝、笋丝点缀成花蕊。再将泡发的完整牡丹花瓣围在“花朵”四周,最后将过滤清澈的鸡汤轻轻淋在周围,如同晨露。
一道“牡丹鱼片”完成!形态优雅,色泽清雅,白、红、黑、黄、绿交相辉映,热气携带着鱼鲜与极淡的花香、酒香袅袅升起,视觉效果堪称艺术品。
姜小勺深吸一口气,又快速炒了个清淡的时蔬,配上一小碗晶莹的米饭,一同端了出去。
前厅里,武则天依旧端坐着,姿态未变,只是手指不再触碰手机,目光平静地看向姜小勺端来的菜肴。当那盘形似牡丹的鱼片放在她面前时,她凤目之中,终于掠过一丝清晰的讶异和欣赏。
“此菜……名为几何?”她开口问道,声音听不出喜怒。
“回陛下,此菜名为‘牡丹鱼片’,取意‘花开富贵’,请陛下品尝。”姜小勺恭敬道。
武则天拿起姜小勺准备好的银筷(特意找出来的),并未立即动筷,而是先仔细端详了片刻菜的造型,然后才夹起一片最边缘的、如同花瓣尖角的鱼片,姿态优雅地送入口中。
她咀嚼得很慢,细细品味。鱼片入口嫩滑得几乎无需咀嚼,鲜美的汁水在口中迸发,带着鱼肉本身的清甜,以及一丝极难察觉的、来自【定神草】的宁神气息和花雕酒的醇香,口感层次丰富而和谐,毫无腥气,只有极致的新鲜与柔嫩。
她又尝了尝作为“花蕊”的火腿丝等,咸鲜适口,与鱼片的清淡相得益彰。
整个过程,姜小勺的心都提着。苏轼和李白也屏息凝神,看着这位气场强大的女皇帝用餐,感觉比看姜小勺烹饪还紧张。
终于,武则天放下了筷子,拿起旁边洁白的餐巾(姜小勺临时找的面巾纸)轻轻沾了沾嘴角,动作从容不迫。
“此鱼片,火候尚可,鲜嫩有余。”她缓缓开口,点评道,“造型亦算别致。然……”
一个“然”字,让姜小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牡丹虽好,终究是凡花。”武则天目光平静地看着姜小勺,语气带着一丝属于帝王的疏离与高傲,“朕之所好,乃是天下独一无二之物。这鱼片滋味虽佳,却尚未超脱‘厨艺’之藩篱,未达‘意境’之巅。姜店主,你可明白?”
姜小勺心中一凛。武则天的意思很清楚,菜做得不错,但还不够好,不够“特别”,不够配得上她“独一无二”的身份。她吃的不仅仅是味道,更是一种超越寻常的“意境”和“尊荣”。
这要求,实在太高了!但姜小勺却从中捕捉到了一丝契机。意境?独一无二?或许……他可以尝试将“药融”和“意念”更进一步?
“陛下教诲,小子铭记。”姜小勺躬身道,“小子学艺不精,未能让陛下尽兴。不知陛下可否稍待片刻,容小子再试一次?”
武则天挑了挑眉,似乎对姜小勺敢于再次尝试的勇气有了一丝兴趣,微微颔首:“准。”
姜小勺立刻返回后厨,大脑高速运转。牡丹是凡花?那什么是独一无二?龙凤?那是僭越。莲花?似乎又不够霸气。忽然,他想到了一样东西——极光!那种自然界变幻莫测、绚烂瑰丽的光影,岂非正是“独一无二”的象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