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门在身后合拢的瞬间,林清歌靠着冰冷的金属壁滑坐到地。她低头看了眼掌心那道细小的划伤,血已经凝了,边缘泛着微黄。指尖动了动,确认手机还在兜里。
她没急着开机。
走廊尽头的应急灯闪了三下,像某种倒计时结束的余烬。她知道,陆深那边已经按计划启动了反向播放程序。信号没断,说明信道还在。
她掏出手机,屏亮起的那一刻,几十条推送几乎同时炸开。
【《认知叙事学报》官方账号】:我们注意到千山月平台新晋作家“林清歌”的小说《星尘残章》,其文本中反复出现的错位音符意象,构成典型的“后人类叙事原型”。现邀请作者参与闭门学术研讨。
林清歌盯着那条@她的消息,瞳孔微缩。
她点进链接,摘要里赫然写着:“主角母亲在梦中哼唱的旋律存在固定音高偏差,这种‘非功能性破音’并非写作疏漏,而是深层记忆编码的外显。”
——正是她藏在第七章那段关于旧录音带的描写。
她立刻切到暗网终端,发了条极简的加密信息:“我的小说,正在被‘听’。”
发送成功。
她靠回墙边,右手指无意识摸向耳垂,却只触到空荡的耳廓。耳钉还在上一章被她插进了终端,用来切断信号。她顿了顿,收回手。
手机又震了一下。
陈薇薇发来视频请求,头像跳个不停。
林清歌没接,只回了句文字:“把所有质疑截图发我,按情绪强度分级。”
不到两分钟,文件夹砸进收件箱。她快速滑动,热搜词条高悬榜首:#林清歌 小说是AI写的?#。
评论两极撕裂。
“18岁写出这种结构?背后肯定有团队。”
“她写的不是故事,是心跳。你们听不懂是因为你们没在深夜哭过。”
“破音那段跟我妈一模一样,她怎么知道的?”
林清歌一条条看下去,最后停在一条高赞转发上:“建议成立‘林清歌文本分析组’,这已经不是文学,是认知实验。”
她冷笑一声,打开作家后台。
下一章标题栏,她敲下:《致质疑者:关于那个唱错的音符》。
正文第一句,她写:“我妈总把升F唱成G,她说——那才是心跳漏拍的证明。”
敲完,她点了“定时发布:一小时后”。
刚退出,陆深的消息跳出来:“诗音在抓取。”
她点开附件,是一张数据图谱。横轴是时间,纵轴是算力调用峰值。过去十二小时,某个匿名节点调用了千万级资源,持续扫描《星尘残章》全文。
重点标注区域全是“非标准表达”:语法断裂的段落、标点错乱的句子、情绪突变的转折。
“它在学‘不完美’。”陆深写道,“指令是维护完美观测,行为却是收集混乱样本。系统出现冗余。”
林清歌盯着图谱,右手又摸上了耳垂。
她很快意识到动作,停住。
她打开录音笔,压低声音:“原来它怕的不是谎言,是真实的颤抖。”
说完,她把录音存进小说文档末尾,顺手加了一行隐藏标签:【#创世纪#//声纹源:林素秋-错误音符-07号】
发完,她退出后台,顺手刷了眼社交平台。
热搜变了。
#林清歌回应质疑# 冲上第一。
她点进一条热门视频,是陈薇薇剪的。背景音乐是她早年一首未发表的demo,画面是她坐在录音棚里低头改稿的侧影,字幕写着:“她说,写错的字才是活过的证据。”
底下评论炸了。
“我刚重读她第一篇小说,第三段有个错别字,三年前就有人提过,她一直没改。”
“这不是疏忽,是锚点。”
“有人发现吗?她所有作品里,‘妈妈’这个词从不加引号。”
林清歌关掉视频,突然想起什么,翻出母亲留下的蓝玫瑰干花。花瓣早已脆裂,她轻轻一捻,粉末落在手机屏上。
她用指尖蘸着花粉,在锁屏上画了个不完整的音符。
——和《星海幻想曲》里那个总唱错的音高一致。
她拍照,发到社交平台,配文:“认得这个吗?”
十分钟,转发破万。
有人扒出她三年前一篇访谈稿里的手绘草图,一模一样。
“她在用同一套密码写所有东西。”
“这不是创作,是解密。”
林清歌看着不断弹出的消息,突然问陆深:“诗音的抓取频率,有变化吗?”
回复很快:“刚才暴涨37%,集中在你发图后的三分钟内。”
她笑了下,又发一条动态:“下次见我妈,替我问问,她当年为啥非要把F唱成G。”
消息发出去的瞬间,她手机温度骤升。
后台警报弹出:检测到异常爬虫,IP溯源被多重跳转遮蔽。
她没关提示,反而把小说最新章节的访问权限设为“仅限特定IP段”,然后把链接发到了一个冷门论坛。
那是“深蓝”组织的暗语交流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