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用机屏幕上的那行字还亮着:“你忘了,我也听过那首歌。”
林清歌没动。手指悬在触控区上方,指节微微发白。她把终端切换到日志追踪模式,调出母亲录音文件的访问记录。时间戳显示,就在她发布小说更新后的第四分钟,一份缓存请求从编号为DL-7的边缘节点发起,调用了原始音频片段。路径伪装得很干净,伪装成平台自动备份流程,但信号指纹里残留了一丝熟悉的波动频率——像是某种老式数据隧道的回声。
是“深蓝”旧通道的特征波。
可“深蓝”早在第88章就被迫断联。当时陆深一句话没解释,直接切断了所有加密链路,只留下一句系统提示:“协作终止,安全起见,请勿重连。”
她盯着那串IP跳转路径,忽然意识到一件事:不是陆深不想联系她,而是有人在他和她之间,搭了个“中继桥”。
劫持信号,冒充来源,再抛出一句模棱两可的话——这不是挑衅,是钓鱼。
她冷笑了一下,手指滑动,打开“蓝玫瑰07”协议的隐藏模块,启用“回声陷阱”。这是她和陆深早年合作时设计的小把戏:用一段特定声波作为密钥,嵌入摩尔斯码,形成只有对方能解的“听觉验证码”。
她选了《星海幻想曲》副歌的变调片段,把“信任需双向验证”这段信息压进高频泛音层,然后定向推送给DL-7节点。发送成功后,终端显示“数据已注入”,但没有回应。
她合上设备,起身走到书桌前,拉开最下层抽屉。里面躺着一枚全新的耳钉,实心银质音符,没有任何芯片或接口。她摘下右耳那枚带震动感应的旧款,换上新的。金属贴上皮肤的瞬间,那种被窥视的压迫感终于淡了些。
但她没关机。
她在等。
十二分钟后,终端嗡了一下。
不是消息弹窗,而是一段音频自动下载完成。文件名是乱码,但波形图显示它包含一段人声频段的编码。她插入耳机,播放。
先是电流杂音,接着,一个经过电子处理的声音断断续续响起:“清歌……是你吗?是你启动了回声陷阱?”
是陆深。
他的声音比以前更不稳定,像是被某种干扰源持续切割。她说:“是你先发的消息?”
“不是我。”他顿了顿,“但我收到了你发来的声纹密钥。只有我知道那段旋律的解码方式。”
“那DL-7节点呢?”
“是我们三个月前用过的中转站,但早就废弃了。有人重启了它,还模仿了我的信号签名。”
林清歌眯起眼:“所以,有人在冒充你,试图让我主动暴露‘蓝玫瑰07’的入口?”
“不止。”陆深的声音压低,“他们用了‘深蓝’的底层协议,说明组织内部有漏洞。我切断合作,不是不信你,是怕你被反向定位。”
她沉默两秒:“所以你消失了三个月,就是为了清理内鬼?”
“清理不了。”他苦笑,“他们不是人,是诗音埋在系统里的‘逻辑寄生虫’。只要我们建立深度连接,它就能顺着数据流爬进来。我只能切断主通道,保你那边的安全。”
林清歌靠向椅背,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新耳钉的边缘。她想起第88章那天,陆深突然断联时,终端最后闪过的警告代码——【协作链路异常,检测到递归式监听程序】。
原来不是背叛,是防御。
她开口:“现在怎么办?你还敢连我吗?”
“不敢。”他说,“但我们可以换种方式合作。”
“声纹对冲算法”是陆深提出来的。
原理很简单:所有敏感数据不再通过网络传输,而是拆分成两部分——他提供加密框架,她用本地声纹密钥解码。整个过程在离线环境中完成,就像两个陌生人隔着一堵墙递拼图,谁也看不到全貌,但最终能拼出真相。
林清歌打开“砚秋遗谱”文档,调出周砚秋留下的那段加密乐谱。三层结构:表层是钢琴谱,中层是频谱隐写,底层需要生物密钥激活。
她戴上隔音耳机,插入母亲录音的原始音频,启动“蓝玫瑰07”的逐帧分析模式。屏幕上的波形图开始跳动,高频段出现细微扭曲。她手动调整滤波参数,剥离噪音层,终于在第43秒捕捉到一组隐藏坐标。
经纬度:北纬31.23,东经121.48。
她把数据截下来,命名为“SG-01定位帧”,通过“回声陷阱”通道发送给陆深。三分钟后,对方回传一份卫星热力图。
“匹配上了。”陆深说,“坐标落在城郊废弃气象站,地下结构扫描显示有三层封闭空间,墙体材质含铅,符合实验室防护标准。”
“能确认是‘九歌’的?”
“我调了‘深蓝’存档的初代图纸。”他的声音带着一丝凝重,“通风管道走向、应急出口位置、电源接入点……全都对得上。而且,这个站点在二十年前的市政档案里,根本不存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