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歌把左耳的音符耳钉摘下来,放进电磁屏蔽盒,动作干脆利落。她没再看那枚曾被撬开、重装的芯片一眼,手指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行指令,确认“蓝玫瑰07”协议进入稳定运行状态。
屏幕上的倒计时跳到71:42:18。
她起身,拉开抽屉,取出右耳那枚普通的银色耳钉戴上。指尖在耳垂上停了一瞬,像是在确认什么。
刚打开橙光音乐后台,系统提示就弹了出来:《星火》播放量下降87%,推荐位被三首新歌挤占,标签全打在“情绪宣泄”“争议曲风”上。她点进数据面板,发现这三首歌的旋律走向、编曲节奏,甚至人声处理方式,都和《星火》高度雷同——但每首都刻意避开了副歌那段尖锐的和声转折。
她冷笑一声,调出“蓝玫瑰07”的离线分析模块,扫描最近72小时的访问记录。没有外部入侵,没有数据泄露,监听芯片也没再激活。问题不出在她这边。
是人为围剿。
她翻进评论区,热搜话题已经变成#反林清歌听歌挑战#,十几个刚冒头的新人歌手联名发视频:“她的歌太锋利,我们唱点温柔的。”底下清一色刷着“听多了伤耳朵”“建议限流”。
她没删评,也没回应,只把那三首“撞型”歌曲下载下来,导入音频分析软件。波形图一拉出来,她就明白了——对方抄了壳,没抄魂。副歌的爆发点全被压平了,像被剪刀齐根剪断的电线,只剩噼啪乱跳的残响。
真正的《星火》,不在旋律里,在那股不肯低头的劲儿上。
她关掉分析界面,打开《星火》的DEMO工程文件。副歌那段和声,是她熬了两个通宵才调出来的,周砚秋当初听了只说一句:“太锋利,容易伤人。”她当时没懂,现在懂了——锋利的东西,才割得开黑幕。
她拨弄了下右耳的耳钉,忽然起身,打开直播后台,申请“创作者直连”权限。
申请标题她只写了十个字:《星火》诞生之夜。
附加说明:不修音,不剪辑,只唱给你听。
提交后,她顺手把直播预告发到粉丝群。消息刚发出去,后台就弹出提示:您的直播因“内容风险”需技术审查,预计延迟30分钟开播。
她盯着那行字看了两秒,笑了。
平台想卡她?行啊。
她转身调出备用推流线路,把直播信号转接到个人加密服务器,生成一组临时密钥,重新发进粉丝群:“密码在,入口自己找。”
消息发完,她摘下右耳的普通耳钉,换上那枚带芯片的音符耳钉。
金属贴上耳垂的瞬间,她轻声说:“这次,让信号自己长腿。”
她按下启动键,直播画面同步跳转到三个社交平台。没有预热,没有宣传,只有黑屏上一行白字:我们被堵了门,那就翻墙见。
弹幕一开始是空的。
三秒后,第一条消息刷出来:“我靠,真是她本人?”
紧接着,第二条:“密钥刚破,我从B站跳过来的。”
第三条:“姐妹们快进!她说不修音!”
林清歌坐在工作台前,没开美颜,没调滤镜,只开了一盏冷白光阅读灯。她戴上监听耳机,深吸一口气,按下播放键。
前奏响起,是极简的钢琴,像雨滴落在铁皮屋顶。
她闭眼,开口。
第一句嗓音低哑,像从深井里捞上来的回声。唱到副歌前,她猛地抬手,指尖划过耳钉,像是在确认信号是否通畅。
然后,她爆发了。
那一段被无数人模仿却始终抄不走的和声,像一把烧红的刀,直接捅进听众耳朵。她没做任何修饰,高音撕裂边缘,甚至能听见声带的震颤——但正是这份“不完美”,让整首歌像活了过来。
弹幕开始炸。
“我头皮炸了!!”
“这哪是唱歌,这是在剖心啊!”
“刚那句高音,我手机自动录屏了,手抖得不行。”
她唱完第一遍副歌,没停,直接接上第二段主歌。节奏比DEMO更快,情绪更狠,像是要把之前被压下去的每一秒都抢回来。
唱到桥段时,她忽然停住。
耳机里传来轻微的电流声,像是有人在试图接入信号。她没管,只低头看了眼右耳的耳钉——芯片表面微微发烫。
她笑了。
然后,她清唱了一段从未公开的旋律。
那段旋律没有歌词,只有音符,起伏像呼吸,又像某种古老的密码。她唱得很轻,但每一个音都带着高频泛音,像针尖划过玻璃。
弹幕突然安静了一瞬。
接着,一条消息飘过:“等等……这段……我小时候听过?”
第二条:“我妈总哼这个调……但我以为是摇篮曲。”
第三条:“我奶奶临终前最后一句,就是这个旋律……”
林清歌睁开眼,直视镜头。
“我不是要破百万。”她说,“我是要证明——真正的创作,不该被算法圈养。”
话音落,弹幕彻底爆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