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钉震动的频率还在指尖残留,林清歌没再看窗外那块黑下去的屏幕。她把电脑翻盖合上,又立刻打开,动作干脆得像切断一段杂音。
文件夹“重生证据”被锁在三级加密区,但她知道系统已经盯上了它。后台数据被静默归档,原始日志权限显示“暂不可用”。她点了几下,弹窗浮出一行字:“为保障创作生态健康,建议减少非常规内容分析。”
她冷笑,手指滑动,调出频谱分析工具。刚输入指令,程序卡住,进度条停在37%,随后自动关闭。
再来一次,还是同样结果。
她没烦躁,反而把耳机摘下来,塞进抽屉。右手摸到铁盒边缘,停了两秒,又缩回。现在不是屏蔽信号的时候,是反向追踪的时机。
她打开本地缓存日志,手动输入一串节奏——咚、咚咚、咚。这是刚才耳钉震动的节拍,也是《星海残谱》里文字阅读的共振基频。她记得江离那张咖啡渍笔记的角落写着:“节拍即密钥,三拍定乾坤。”
输入完成,缓存区突然刷新,一组被隐藏的IP数据浮出水面。217条异常反馈,全部来自未注册的匿名节点,但地理信息清晰可辨。
她把坐标投射到城市热力图,七个高密度点亮起红光。她逐一点开详情,瞳孔微缩——这些地点,全是程雪三年内出席过的慈善拍卖会现场。
更巧的是,其中三次拍卖,程雪都捐出了私人收藏的八音盒,物流信息显示收件方为“蓝星文化基金会”,而这些盒子的签收时间,恰好与《星海残谱》发布后异常反馈的爆发期重合。
她调出程雪最近一次公开露面的视频,是上个月的电影节红毯采访。画面里她笑得体面,右手无意识摩挲锁骨处的纹身,左手提着一个丝绒手包,包角露出半截八音盒的雕花边缘。
林清歌把视频拖进音频提取器,试图分离背景音。但平台加密了声轨,只能听到净化后的环境白噪音。她皱眉,切换路径,点开陈薇薇三个月前发布的一条幕后花絮。
那是程雪在后台整理鸢尾花标本的片段,镜头晃动,收音模糊,但背景里有轻微的旋律——叮、叮叮、叮——断续响起,像是从包里漏出的八音盒残响。
她把这段音频拉长,降噪,提取基频。波形图出来后,她立刻调出父亲遗留的《九歌·序章》母带,进行傅里叶变换比对。
两条曲线并列,基频完全重合,连泛音结构都一致。但林清歌放大第47秒,发现八音盒的音频出现了一个微小的相位偏移——0.3秒的延迟。
她心头一沉。
这个节奏,她见过。在破解《星海幻想曲》隐藏频率时,她发现“九歌”初代实验的启动音,正是以0.3秒的延迟触发脑波同步协议。差之毫厘,系统就不会激活。
程雪的八音盒,不是装饰品。它在播放一段被篡改过的实验启动音,像是某种……测试信号。
她退出分析界面,打开新文档,标题没写,直接开始建模。
第一列:程雪公开挑衅的时间节点。
第二列:林清歌突破系统限制的关键事件。
第三列:两者时间差。
她一条条填进去。
——程雪在直播中“无意”提到“抄袭争议”,是林清歌发布《星海幻想曲》后第68小时。
——她突然在采访中说“有些天赋是复制的”,是林清歌破解情感模式分析器后的第71小时。
——她最近一次撕扯指甲的镜头被粉丝截图疯传,是《星海残谱》上线后第70小时。
全部在72小时内。
她又调出“九歌”数据同步周期的日志记录——每72小时一次全网校准,误差不超过15分钟。
生理行为与系统周期完全吻合。
她手指停在键盘上,寒意从脊椎爬上来。
这不是巧合。程雪的每一次动作,都是对系统反馈的应激反应。她不是在挑衅,是在执行——像是被设定好的程序,在特定时间点发出特定信号。
林清歌把耳钉摘下来,放进铁盒。盒底还躺着那支旧录音笔,她没动它,只是把节拍器打开,放在盒边。再把母亲哼唱的录音外放,音量调到刚好能盖过外界杂音。
双频干扰启动。
耳钉的低温感消失了。
她继续建模,新增一栏:行为映射。
程雪撕扯指甲的频率,与数据同步的脉冲节奏一致;她随身携带的八音盒,播放的是被延迟的启动音;她的公开言论,总在林清歌突破后出现,像是在测试某种……反应阈值。
她突然想起周砚秋那晚说的话:“你母亲当年也这么弹过。”
不是怀念,是确认。
他确认的不是林素秋,而是某种行为模式的复现。
林清歌在文档里画出一个双螺旋结构,左边标“林清歌”,右边标“程雪”。两条线从七岁开始分裂,一条走向创作,一条走向复制。但它们共享同一个基因起点,同一个记忆残片,同一种对母爱的执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