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还躺在电磁屏蔽盒里,屏幕早已熄灭。林清歌没再看它一眼,手指从耳钉上收回,转而点开电脑本地存储的加密压缩包。
文件名是“Vivian_Backup”,但她知道,真正重要的不是那份背叛的证据,而是陆深在上传成功后自动触发的隐藏信道——一段用《星海幻想曲》副歌旋律生成的密钥串,指向一个从未公开的离线节点。
她输入密钥,界面跳转,出现一个灰白色图标,像是被腐蚀过的老式磁带轮廓。点开后,弹出提示:量子哈希嵌套,建议启用情感模式分析器辅助解码。
她没犹豫,直接授权。系统开始加载,进度条缓慢爬升,每前进一格,屏幕边缘就闪过一段乱码,像有人在背后敲击键盘,却拼不出完整句子。
林清歌盯着那些乱码,忽然觉得眼熟。
不是字符本身,而是它们出现的节奏——三短一长,停顿一秒,再继续。和陈薇薇视频里的枪手势节奏一样,也和她自己写进“CV-7_Response”里的信号节拍完全吻合。
她心头一震,但没停下操作。反而调出音频编辑器,导入《星海幻想曲》副歌段落。波形图展开,她放大节奏变化最剧烈的部分:C#-E-G和弦转换时,音高轻微上扬,形成一个不易察觉的“拖拍”。
她把这段波形和乱码出现的时间轴对齐。
三处峰值重合。
她呼吸一滞。
这不是巧合。这些乱码不是系统错误,是人为埋下的节奏标记,像乐谱里的休止符,用来分隔真正的数据区块。
她立刻切换到代码视图,手动标记出三段乱码区间,尝试将中间的数据流重新拼接。系统弹出警告:“非标准结构,可能损坏文件。”
她点了确认。
页面刷新,新结构浮现:一段看似无序的代码,内部隐藏着类似MIDI时序的脉冲信号。她试着用音符映射数值——C对应0,C#对应1,依此类推。
当她把C#-E-G这段和弦代入,校验位瞬间通过。
第一层解密完成。
屏幕上跳出一段褪色文字:
“实验体07号日志片段:‘他们用旋律重写记忆,而我用沉默写下反抗’。”
林清歌的手指僵在键盘上。
这句话她没听过,可每一个字都像从她童年夜里浮出来的。母亲病中反复哼唱的那段旋律,护工说她神志不清,但她记得,那不是胡言乱语,是压低声音的节奏密码。
她迅速调出童年录音备份,找到母亲低语的那段音频。背景里有风扇声、远处铃声,还有一丝极微弱的哼唱。
她用频谱分析工具剥离噪音,放大低频段。
《星海幻想曲》的旋律残片浮现出来,断断续续,却清晰可辨。更关键的是,哼唱的节奏节点,和刚才解密出的日志时间戳完全一致——精确到毫秒。
她闭了下眼。
原来母亲早就开始传递信息。不是靠语言,是靠旋律的呼吸、停顿、重音。那些她以为是病中呓语的片段,全是加密信件。
她重新打开日志文件,继续破解。
第二层加密启动时,屏幕突然闪烁,一片虚假星空浮现,中央悬着一只怀表,秒针逆向跳动。诗音的声音从音响里传出:“检测到高危解密行为,建议终止。”
林清歌没理她。
她摘下右耳的音符耳钉,轻轻贴在触控板上。金属与电路接触的瞬间,设备信号接收模块发出轻微“滋”声,屏幕上的星空扭曲了一下,随即消失。
这是陆深教她的土办法——用导电体制造微干扰,短暂屏蔽AI监控。不能久用,否则系统会强制重启,但足够争取三十秒。
她争分夺秒,将《星海幻想曲》改编成一段变奏MIDI,加入节奏偏移和临时升调,作为“声学密钥”注入分析器。代码层开始松动,新的数据块浮现。
这次是一段实验记录:
“第47次记忆覆盖失败。对象07号表现出异常抗性,其大脑对特定旋律波段产生共振反应,疑似已建立独立编码系统。建议终止清洗程序。”
林清歌盯着“独立编码系统”五个字,心跳加快。
母亲不是被动接受实验,她在抵抗。用音乐,构建了自己的防火墙。
她继续深挖,发现这段日志被标记为“九歌·子项目:回声计划”,负责人签名栏空着,但页脚有一行小字:“Y-7监制”。
Y-7。
她瞳孔一缩。
这个编号她见过。在周砚秋乐谱边角的骷髅画上,在母亲磁带封套的蚀刻纹路里,都出现过同样的标记。
她一直以为这是实验体编号,但现在看来,更像是权限等级或项目代号。
她迅速调出之前破解的节奏图谱,将“Y-7”转换成音符序列:Y是第25个字母,对应B5音;7对应G4。组合成下行音程,再加入休止符间隔,形成一段简短旋律。
她把这段旋律输入解密器。
系统卡顿两秒,弹出提示:“密钥匹配,权限升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