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歌把平板翻过去扣在桌上,屏幕的光熄了,房间彻底暗下来。她没动,手指还悬在半空,像刚从一场对话里抽身,却忘了自己是谁。
半小时前,那封离线邮件还躺在收件箱里,ID是Z-Y-Q。她盯着那三个字母看了很久,直到眼睛发酸。现在她只想做一件事——把那些压在喉咙底下的东西写出来。不是情报,不是密码,是一本小说。一本关于母亲、磁带、笑声和指令的小说。
她打开文档,光标在空白页上闪着。第一句她早就想好了:“那卷磁带里,藏着杀掉世界的笑声。”
系统提示音立刻弹出来,红色边框框住那句话:“检测到高危隐喻,建议修改。”
她删了。
重打:“母亲哼的歌,其实是一段程序。”
“情感浓度超标,建议弱化表达。”
再删。
“她小时候的笑声,被录下来不是为了怀念,而是为了启动什么。”
“关键词屏蔽,无法保存。”
她一口气试了十七个版本,每一个都被拦下来。不是“情绪异常”,就是“结构失衡”。系统像一台自动校对机,把她想说的真相一层层磨平,最后只剩下一堆温吞吞的悬疑套路:失踪的母亲、神秘组织、天才少女觉醒……全是模板。
她把文档拉到最底下,全选,删除。
页面又白了。
她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右耳的银质音符耳钉。这动作她做了太多次,金属边缘已经有点发烫。可这次,她没感觉到热。她只觉得空。
她点开自己上一本小说的章节列表,从第一章开始往下翻。越看越冷。每一章的**段落,痛苦、愤怒、觉醒,全都踩在系统推荐的“黄金情绪曲线”上。连崩溃都有节奏,连眼泪都卡点。她突然意识到,这些年来她写的不是故事,是情绪罐头。系统喜欢什么,她就给什么。悲伤要带救赎,愤怒要有反转,连沉默都得留个伏笔。
她不是在创作,是在答题。标准答案早就写好了,她只是换个说法抄一遍。
她点开系统设置,找到“情感辅助模块”,手动关闭。页面瞬间变灰,所有情绪标签消失,连字数统计都停了。她重新打字,这次没有提示,没有警告,也没有“优化建议”。
“那年冬天,她七岁,母亲在厨房煮汤,哼着一段没人听过的旋律。录音机开着,红灯亮着。她不知道,那不是摇篮曲,是倒计时。”
文字干巴巴的,没有修饰,没有节奏,甚至有点笨。可她觉得,这才是真的。
她继续写,手指越来越快。不再考虑读者会不会懂,不再想情节是否抓人。她写母亲哼歌时的停顿,写磁带尾音的断裂,写那段被压缩在泛音里的摩斯码。她写自己听懂时的窒息感,写陆深消失时的孤独,写周砚秋敲门框的节奏像在回应某种协议。
写到一半,她停下来,戴上耳机,播放《星海幻想曲》原始录音。不分析波形,不标记节点,只是听。让旋律带着手指在键盘上走。她不再按章节分段,而是按小节分段。一段旋律结束,就空一行,像休止符。重复的乐句,她就重复写同一句话。写三遍,写五遍,写到像回声一样。
“她听见了。
她听见了。
她听见了。”
文字开始变得不像小说,更像一首未完成的歌。断句,重复,节奏错位。她不在乎了。她只想让这段记忆以它本来的样子存在,而不是被包装成“好看的故事”。
她翻出《夜巡者练习曲No.4》的乐谱,对照节奏重新调整段落。快板部分写得密集,慢板就拉长句子,休止符的地方直接空行。她甚至把摩斯码的节奏嵌进段落间隔——长空行是“长”,短空行是“短”。整章读下来,像一段需要被解码的音频。
写完后,她通读一遍。看不懂。正常人肯定看不懂。情节跳跃,信息碎片化,连主角的情绪都断断续续。她甚至不确定这还算不算小说。
她盯着屏幕,手指停在触控板上。要不要改?改成系统能接受的样子?改成读者能看懂的样子?
她摘下耳钉,轻轻放在钢琴谱上。金属与纸面接触,发出极轻的一声“嗒”。和昨晚那声一样。
她想起母亲磁带里最后浮现的那行字:“别信钥匙。节奏才是门。”
她写的不是故事,是门。
不是给所有人看的,是给能听懂的人。
她新建一个文档,标题不写名字,只写一行字:“这一章,只给能听懂的人。”
她把刚才那堆乱七八糟的文字复制进去。不润色,不解释,不加导读。她甚至没加章节序号。就让它这样躺着,像一段未被命名的频率。
她点开发布页面,准备上传。系统弹出提示:“检测到非标准叙事结构,可能影响读者留存率,确认发布?”
她点了确认。
页面跳转,章节上线。没有推荐,没有封面,没有简介。只有文字,和那些空行组成的节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