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松开玉坠的瞬间,金属边角在掌心留下一道浅痕。她没看,只是把那枚磨得发亮的小物件重新塞进抽屉夹层,压在一堆废弃歌词底下。手机屏幕还亮着,陈薇薇那条语音消息的波纹图示停在最后一点,像一句没说完的试探。
她没回。
而是打开系统日志,输入“7315-07”,标记为高危线索。这次她没再强求解锁,反而切换到行为追踪模块,将观察对象锁定为陈薇薇。蓝光界面安静地跳转,开始自动抓取对方近期发布的所有视频数据。
三分钟后,一条情绪波动曲线生成。林清歌盯着图表,发现每当陈薇薇提到“孤儿院”三个字时,瞳孔会有0.2秒的微颤,语速也比平时快了0.3秒。这不是演的。系统标注:【创伤应激反应,匹配度84%】。
她把图表截下来,放进“记忆碎片”文档,顺手把文档后缀从“.bk”改成“.obs”——观察版。
微信又震了一下。还是陈薇薇。
【清歌!品牌方超喜欢“姐妹重逢”这个点,说点击率预估能爆!你什么时候有空试妆?】
下面还跟了个表情包:两只卡通小熊抱在一起,头顶飘着彩虹。
林清歌看着那对傻乎乎的熊,忽然觉得有点好笑。她点开陈薇薇最新视频,标题是《从孤儿院到百万粉丝》,播放量已经破两百万。评论区热评第一写着:“你们的故事让我相信善良会有回报。”底下有人回复:“底层女孩互相照亮,真的泪目了。”
她关掉视频,回到聊天框。
打字:广告可以拍,但得按我的脚本走。
发送。
不到十秒,对方头像疯狂震动起来。一连串消息弹出,又接连被撤回。最后只留下一句:
【啊?你的脚本?】
林清歌没立刻回。她新建一个文档,标题写“姐妹款广告·极简版”,内容只有两句话:
“你记得小时候那条河吗?”
“我们都没丢。”
删掉所有煽情词,不提“玩伴”,不认“情深”,也不给“逆袭”贴金。这两句台词像两扇半开的门,进不进得去,看她自己。
她把文档发过去,附言:就这个,行就行,不行拉倒。
对方沉默了整整十七分钟。
然后发来一个笑脸表情,说:【好呀,挺有意思的~】
语气轻快得像没事人。
林清歌盯着那个波浪号,忽然想起回溯记忆里,七岁的陈薇薇缩在床底,手里攥着玉坠,指甲缝渗出血丝。那时候她也没哭,只是把脸埋进膝盖,肩膀抖得像风里的纸片。
现在她学会了笑。
而且笑得比谁都甜。
林清歌调出系统“动机推演”功能,输入关键词:身份替换、情感依赖、公众形象构建。三分钟后,界面跳出结论:【检测到“情感补偿机制”激活,匹配度87%。行为动机:填补身份空缺 获取社会认同。风险等级:中等偏上,具备双向伤害潜力】。
她眯起眼。
原来不是恨她,也不是单纯想抢她的人生。陈薇薇只是……太需要一段“被承认的过去”了。哪怕那段过去是借的,是偷的,是拼凑的,只要有人信,她就能站稳。
这不叫坏。这叫惨。
林清歌关掉推演报告,打开《信号》的歌词文档。光标停在那句“你说的光,是不是也偷来的?”上。她盯着看了五秒,按下删除键。
换上新的一行:
“谁的光,不是从裂缝里爬出来的?”
她没保存,也没设为封面,只是让这句话静静悬在屏幕上。像一次无声的对话,一次没有发送的回应。
手机突然震动,是银行到账提醒。一笔两万块的广告费入账,备注写着“国风耳机代言尾款”。她想起那天拍摄现场,导演让她念浮夸台词,她没照做,反而即兴说了句“它记得每一个听它的人,心里的光”。
视频火了。有人说她真实,有人说她高级。
可那时候她心里想的,其实是母亲插着管子的手,和陈薇薇床底那双发抖的眼睛。
原来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把碎掉的自己拼回去。
她点开陈薇薇的主页,翻到三年前她刚加自己好友的那条私信:“你是林清歌?我小时候在孤儿院见过你。”
当时她回了个笑脸。
现在她重新点进对话框,往上翻,发现陈薇薇在加她之前,曾在一个小众论坛发过帖,标题是《有没有人记得福利院东区的小鱼枕头?》。
发帖时间是五年前,IP地址显示在城南某网吧。
帖子里说:那个枕头是她唯一记得的东西,可后来不见了。她问过保育员,对方说被一个叫林清歌的女孩带走了。
她回了句:希望她好好保管。
林清歌盯着那句话,手指慢慢蜷起。
原来木雕小鱼不是施舍,是归还。她偷了名字,却偷偷把信物还给了原主。像一种隐秘的赎罪。
她突然明白,陈薇薇之所以拼命打造“童年玩伴”人设,不只是为了蹭热度。她是想借着这个故事,把自己也变成“被记得的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