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条的信息如同烙印,灼烧着林森的神经。希望与危险并存,这突如其来的联络,既是生机,也可能是更精密的陷阱。他强迫自己冷静,将翻涌的情绪死死压住,大脑如同高速计算机,开始处理这有限而关键的信息。
“清洁循环,第三日,PM 3:00,C7区管道。非金属异物可入。等待时机。”
首先,他需要定位时间。“清洁循环”显然是这个密闭设施定期的维护程序,“第三日”是循环开始后的第三天?还是指某个特定的、以三日为周期的节点?他无法确定循环起点,但“PM 3:00”给了他一个具体的目标时刻。
他必须建立自己的时间坐标系。他再次利用送餐间隔和自身生物钟进行估算,并将每次送餐、灯光恒定不变带来的时间模糊感也考虑进去,在脑海中构建了一个粗略的、可能存在数小时误差的“囚室时钟”。他假设下一次感受到明显不同的环境噪音或震动(可能是清洁循环开始的信号)为“第一日”起点。
其次,“C7区管道”。这个编号暗示这个设施内部存在分区。他被囚禁的区域是哪里?他回想被带来时的路径,通道两侧无数相同的门,没有任何标识。C7区必然在别处。他需要找到离开这个囚室区域,前往C7区的方法。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最后,“非金属异物可入”。这指向了管道系统的某种过滤或检测机制,可能只允许非金属物质通过。这或许是传递信息者选择纸卷的原因,也指明了如果他想通过管道传递什么,或者……他自己能否通过?这个念头一闪而过,随即被否定。管道口径显然不可能容纳一个人。
那么,传递信息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让他通过管道接收外界送来的工具?还是让他通过管道送出情报?纸条说“等待时机”,意味着对方在主导,他需要配合。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林森更加专注地扮演那个内心“挣扎”、逐渐“倾向合作”的囚徒。他在笔记本上留下的文字和图画,开始出现更多对“自由”和“新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守夜人”“利用”他的“怨怼”。他甚至在杨博士下一次“召见”时,主动询问了一些关于“合作”后安置细节的“务实”问题,语气中带着刻意掩饰却又能被对方察觉的急切。
杨博士对他的“进步”表示满意,言语间透露出“很快就能离开这个临时住所,前往更舒适区域”的暗示,但具体时间依旧模糊。
林森心中冷笑,面上却配合地露出期待。他知道,杨博士也在等,等他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或者等一个更合适的、将他推向前台的“时机”。双方都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心理博弈。
与此同时,林森将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感知外界环境上。他几乎不眠不休,依靠强大的意志力对抗疲惫,耳朵捕捉着囚室外任何一丝异常的声响——通风系统气流的微弱变化、远处隐约传来的机械运行声、甚至墙壁内部极细微的震动。
在经历了大约两次完整的“送餐周期”(他估算约48小时)后,转机出现了。
那是一种低沉的、持续性的嗡鸣声,从脚下和四周的墙壁深处传来,不同于平常通风系统的声音,更像某种大型泵机或循环系统启动的征兆。同时,他感觉到空气的流动速度似乎加快了一丝,带着一种更清新的、类似臭氧的味道。
是清洁循环开始了吗?
林森精神大振,立刻以这个时刻为“第一日”的起点,在心中开启了倒计时。
“第一日”在压抑的期待中度过,环境没有更多变化。“第二日”,那低沉的嗡鸣声持续存在,偶尔会夹杂着液体流动的汩汩声。林森更加确定,这就是清洁循环。
他利用送餐时,再次进行了极其冒险的试探。他“不小心”将一小片撕下的、浸湿的笔记本纸角(非金属)掉落在递送口外的地面上(囚室内侧)。他想看看,清洁循环是否会清理到这个区域,以及如何清理。
在“第二日”的某个时刻(他无法精确判断),他注意到那片微小的湿纸屑消失了,地面光洁如初。清洁是自动进行的,范围包括囚室内部。
这证实了他的猜测,也让他对“C7区管道”的作用更加疑惑。如果囚室内部都能被自动清洁,那特定的管道区域,意义何在?
“第三日”终于来临。根据林森心算的、误差可能很大的时钟,他预估下午三点(PM 3:00)正在一点点逼近。他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全身肌肉微微绷紧,如同蓄势待发的猎豹。他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只能将全部警觉提升到极致。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囚室内依旧只有恒定的灯光和低沉的嗡鸣。
就在林森怀疑自己的时间计算是否出现巨大偏差,或者那纸条根本就是一个诱饵时,异变发生了!
囚室的灯光,猛地闪烁了一下!虽然瞬间就恢复了正常,但在这恒定不变的环境中,这短暂的闪烁如同惊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