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仓储区弥漫着铁锈、尘土和霉菌混合的**气息。林森藏好铅盒后,并未立即离开。他坐在布满灰尘的驾驶室里,车窗紧闭,隔绝了外界的一切声响,只有自己粗重的呼吸和擂鼓般的心跳在耳边轰鸣。截断路标,如同拔掉了引信,但炸弹本身依然存在,而他已经暴露在投放炸弹的势力视野中。
被动等待是下策。他必须主动理解水淼留下的这个“信标”到底意味着什么,才能预测下一步可能发生什么,从而掌握一丝主动权。那个放射性碎片本身不可能携带复杂信息,它更像是一个触发器,或者一个指向更具体信息的“地址”。
他的思绪回到了“2357”这个数字。它最初指向镇纸的编号,后来又成为水淼秘密盒子的密码。它是否还有第三重含义?一个与这种特殊通信方式相关的含义?
林森拿出手机,断开一切网络连接,打开一个离线笔记应用。他开始罗列所有已知线索:
信标特性:特定放射性同位素,持续微弱信号,可能用于“单向广播”。
潜在接收方:可能与“星环科技”(追踪高风险项目)或“IAIO”(调查学术不端)有关。
水淼的意图:可能超越复仇,意在揭露陈明远背后更深的秘密。
关键数字:2357。
他将“2357”与放射性同位素、单向通信这些关键词进行关联思考。在极限应急通信中,有时会使用预定义的代码或坐标。2357…… 如果是坐标呢?他尝试将其视为经纬度的简写,但数字过短,且不符合常见格式。
如果是某种索引或编号呢?他想起了水淼浏览过的那个关于“极限环境通信”的学术存档库。那个库的访问需要特定权限,里面的资料或许有独特的编码方式。
天色微亮时,林森离开了仓储区。他没有回市局,也没有回家,而是去了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地方——市局档案室深处,一个存放着已淘汰技术资料和过期内部刊物的角落。这里尘封着互联网时代之前的记忆,有时反而能找到被数字化洪流忽略的细节。
他寻找的是多年前内部发行的技术通讯,特别是关于特殊案件物证处理和安全通讯的旧版指南。经过几个小时的翻找,在一本纸张泛黄、封面破损的《特殊环境证据保全技术摘要》(1998年版)中,他找到了一段让他心跳加速的文字。
该摘要提到了一种冷战时期曾被某些情报部门短暂使用过的、极其冷门的“死投”通讯方式:发送方在特定地点放置一个可持续发射微弱特征信号的信标(当时设想使用某些长半衰期同位素),信号本身不携带信息,但其存在的“事实”以及信标的“唯一识别特征”(如植入物的特定编码),就是传递给接收方的信息。接收方通过监测到该特征信号,并结合预先共享的密码本,才能解读出真正的指令或情报存放点。
文中举例说明,识别特征可能是一组数字,对应密码本中的特定页、行、字。而密码本,往往是某本常见的、但版本特定的公开书籍。
“唯一识别特征”…… “2357”!
水淼采用的,正是这种古老而隐秘的方式!那个放射性信标本身,就是在宣告:“信息已按预定方案投放。” 而解读信息的关键,在于“2357”所对应的密码本!
密码本是什么?它一定是一本水淼和接收方都容易获取,但版本又足够特定,以避免混淆的书。会是她书房里的某本书吗?林森立刻否定了这个想法,水淼不会把密码本放在可能被搜查的地方。那一定是一本更常见、但版本号固定的书,比如……某种广泛使用的专业手册或标准典籍?
林森猛地想起,在水淼的办公室和公寓书房里,都看到过同一本书——最新版的《法医毒理学分析与物证鉴定国家标准》(GB/T 系列)。这是每个法医的案头工具书,版本更新会带来内容差异,是理想的密码本载体!
他必须拿到水淼使用的那一版!办公室的那本可能已经被封存或检查过,公寓的那本,在他上次潜入时并未特别注意。现在水淼被捕,她的公寓肯定已被正式查封,但或许还没有进行彻底的二次勘察。
这是一个巨大的风险。闯入已被警方查封的现场,罪加一等。但他没有选择。
当天晚上,利用对内部流程的熟悉和夜幕的掩护,林森再次潜入了水淼的公寓。查封贴条依旧完好。他使用更精密的工具,小心翼翼地从阳台滑动门进入,没有破坏任何封条。
公寓和他上次离开时几乎一样,冰冷、整洁。他径直走向书房,在书架上找到了那本深蓝色封皮的《法医毒理学分析与物证鉴定国家标准》。他看了一眼出版年份和版次,确认无误。
他深吸一口气,翻开了书。按照“死投”通讯的典型模式,“2357”可能代表第23页,第5行,第7个字(或词)。他快速翻到第23页,找到第5行,默数着字数…… 第7个字,是一个“氙”(Xenon)。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