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刃”部队的锋芒初露,如同在一池紧绷的春水中投入了一颗石子,涟漪扩散,悄然改变着天穹文明武力的内在气质。然而,李云瑶锻造的这把“利剑”终究体量有限,适用于尖端的特种任务,却无法满足一场可能到来的星际战争对海量、高素质人才的恐怖需求。无论是星舰的操纵、复杂武器系统的维护、前沿科技的研发,还是基层单位的有效指挥,都需要成千上万名既精通技术、又具备坚定意志和宏观视野的骨干。
陆沉深知,依靠传统的师徒相传或小范围培训,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填补这个巨大的人才缺口。天穹星的原住民教育体系偏向于宗族和古典传承,而穿越者带来的知识虽然先进,却缺乏系统性的整合与本土化转化。必须建立一种全新的、能够大规模、高效率培养复合型精英的教育机制。
这一日,在审阅了又一份关于技术兵种人才短缺的紧急报告后,陆沉召见了首席执政官赵明、首席科学家艾拉以及负责教育文化事务的议员苏文(一位德高望重的原住民大儒,以开明和务实着称)。
“现有的教育体系,已无法满足‘火种计划’的需求。”陆沉开门见山,将报告投影出来,“我们需要一座熔炉,能够打破族群和知识的壁垒,将两个世界的智慧精华熔于一炉,批量锻造出能够适应未来战争、引领文明发展的栋梁之材。”
赵明立刻领会了陆沉的意图:“陛下的意思是……创办一所前所未有的高等学府?”
“不止是学府。”陆沉目光深远,“它应该是一个集教育、科研、实践于一体的核心机构。我将其命名为——‘天穹联合高等学院’,但更多人可能会因其初衷而称之为‘穿越者学院’。”
“联合高等学院……”苏文抚须沉吟,眼中闪烁着兴趣的光芒,“打破门户之见,有教无类,熔炼古今中外之学,此乃教化之大道也。只是,具体如何运作?”
艾拉博士推了推眼镜,提出了关键问题:“师资、生源、教材、理念……这些都是难题。尤其是原住民与穿越者之间的知识体系差异巨大,如何衔接?”
陆沉显然已深思熟虑,他条理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构想:
“第一,定位与宗旨。 学院并非简单的技能培训所,其核心宗旨是:‘融汇两界智慧,培育守护文明之栋梁’。毕业生需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卓越的实践能力以及国际化的视野(星际视野)。他们将构成未来天穹文明军政、科技、文化领域的核心骨干。”
“第二,组织架构。 学院直属最高统帅部与议会共同管理,下设数个核心学院:
理工学院:专注灵能科技、星舰工程、材料学、能源动力等,由公输班兼任院长。
军事指挥学院:培养星际舰队指挥官、参谋、政工干部,由周震兼任院长。
生命科学与医学院:研究基因进化、异星环境适应、战场医疗等,由陈静担任院长。
人文与社会学院:研究星际社会学、外星文明、历史(包含两界历史)、法律与伦理,由苏文担任院长。
各学院之下,再设更细分的系所。”
“第三,师资力量。 采取‘双导师制’或‘混合教研室’模式。原住民的符法大师与穿越者的物理学家共同教授能量学;古代的兵法家与现代的战术分析师一同推演星际战例。打破壁垒,互相学习。同时,邀请北斗守望的专家、甚至未来可能的外星盟友(如果有)担任客座教授。”
“第四,生源选拔。 面向全境所有族裔,年龄放宽,不拘一格降人才。设立严格的统一考试与综合评估体系,重点考察潜力、心性、创造力而非单纯的血统或现有实力。设立高额奖学金和定向培养协议,吸引优秀人才。”
“第五,课程体系。 这是核心难点。”陆沉看向艾拉和苏文,“需要组织两界顶尖学者,共同编纂一套全新的教材。内容需将原住民的修炼体系、符文阵法、对天地能量的感悟,与穿越者的科学理论、逻辑思维、工程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例如,《高等能量学》既要讲灵气本质,也要讲质能方程;《星际战略学》既要分析阵法布局,也要运用运筹学。”
“这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苏文感叹,但眼中充满挑战的兴奋。
“正因其浩大,才必须做。”陆沉斩钉截铁,“学院将采用‘理论 实践 悟道’的三元教学模式。除了课堂学习,学员必须进入实验室、工厂、甚至随军见习。‘悟道舱’将作为重要辅助工具,用于模拟复杂环境和加速知识领悟。”
“第六,学院精神。 要着力培育‘开放、包容、求真、担当’的学院精神。鼓励学术争鸣,禁止门户之见。明确告知所有学员,他们肩负着文明存续的重任。”
陆沉的构想宏大而细致,描绘出了一幅令人向往的蓝图。赵明、艾拉、苏文都意识到了这件事的深远意义——这不仅仅是培养人才,更是在塑造天穹文明未来的灵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