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的开原还浸在墨色里,桂英饭店的后厨已亮起昏黄的灯。周明远系着蓝布围裙,正往铝盆里调面糊 —— 昨天特意从系统签到奖励里翻出的 “津门酒楼成本秘方”,用玉米面掺少量白面做糊,炸肉时既省油又能裹住肉汁。旁边桂英正切芹菜,刀刃在搪瓷盆里 “噔噔” 响,灶上的大铁锅冒着热气,煮着今天要送的玉米碴子粥。
“明远,真要给工人加溜肉段啊?这成本可不低。” 桂英擦了擦额头的汗,手里的菜刀没停,“之前工地订的盒饭,都是白菜炖豆腐配馒头,两块钱一份还赚不到五毛。”
周明远往面糊里打了个鸡蛋,搅拌的动作熟练利落 —— 这是在民国天津卫酒楼当学徒时练的,手腕转得又快又稳:“桂英姐,咱得靠味道留住人。工人干体力活,吃不好没力气,下次就不订咱的了。再说我算过,用批发的冻肉加玉米面糊,成本比纯猪肉省三成,再搭着地三鲜和芹菜炒粉,既实惠又管饱。”
说话间,门外传来 “叮铃” 的车铃声,范德彪骑着辆半旧的二八大杠来了。他换了件藏青色夹克,领口别着块塑料牌,上面用红漆写着 “维多利亚安保经理”,头发梳得锃亮,连皮鞋都擦得反光:“明远兄弟,桂英姐,盒饭准备好了没?吴老板特意交代,今天要让工人们尝尝鲜!” 他说话时腰板挺得笔直,比昨天在饭店拎菜刀时多了几分 “官气”,却还是习惯性地往灶台边凑,闻了闻锅里的肉香:“哎哟,这味儿比我炒的锅包肉还香!”
“叮 —— 随机签到触发!地点:桂英饭店后厨(晨间筹备)。奖励:铝制保温箱(4 个,带恒温层),附开原东郊蔬菜批发市场供应商联络表。”
装好四个沉甸甸的保温箱,周明远和桂英骑着两辆二八大杠往工地赶。天刚蒙蒙亮,街上的积雪还没化,三轮蹦子载着钢筋 “突突” 驶过,车斗里的工人裹着军大衣,嘴里哈着白气。路过供销社时,门口已围了几个买早点的老乡,手里攥着皱巴巴的零钱,等着买三毛一个的糖三角。
维多利亚工地的围墙刚砌到一人高,门口挂着 “施工重地,闲人免进” 的木牌,旁边还贴了张 “**防控,每日测温” 的红纸。范德彪刚把车停稳,就有个穿破洞棉袄的工人凑过来,往保温箱里瞅了瞅:“范经理,今天还是白菜豆腐啊?昨天那盒饭咸得能齁出眼泪,我工友吃了都闹肚子。” 这话一出,围过来的工人都跟着起哄,有的还晃了晃手里的咸菜瓶子 —— 里面装的萝卜干,是他们自带的下饭菜。
范德彪脸一沉就要发作,周明远赶紧按住他,掀开最上面的保温箱:“各位大哥别急,今天加了硬菜。” 搪瓷盆里的溜肉段冒着热气,金黄的外皮裹着酱汁,芹菜炒粉翠绿油亮,地三鲜里的土豆块炖得软烂,“您先尝尝,要是不好吃,今天这盒饭算我的。”
领头的络腮胡工人半信半疑地夹了块肉,嚼了两口眼睛就亮了:“哎妈呀!这肉嫩得能掐出水!比街口‘老东北菜馆’的还香!” 原来周明远用了津门酒楼的 “复炸技巧”,先把肉炸至微黄定型,复炸时淋少许料酒,既去了腥味又让肉质更嫩。工人们顿时排起长队,手里攥着两块钱,有的还特意多要一勺粥 —— 玉米碴子粥熬得浓稠,撒了把小苏打,喝着带股清甜。
桂英收钱递饭忙得脚不沾地,周明远刚帮着分完最后一份,就听见围墙拐角传来 “哗啦” 的声响。转头一看,两个穿黑夹克的汉子正往墙外递钢筋,怀里还揣着两把扳手,见有人过来,拔腿就要跑。
“站住!敢偷吴老板的东西!” 范德彪大喝一声冲过去,可那两人手里攥着钢筋,根本不怕他,其中一个还挥着扳手砸过来。范德彪下意识往后躲,却被脚下的碎石绊倒,眼看扳手就要砸到他胳膊 —— 周明远已箭步冲上前,左手扣住对方手腕顺势一拧,扳手 “当啷” 落地,右手手肘顶在那人小腹,疼得对方蜷在地上直哼哼。
另一个汉子见状,举着钢筋往周明远后背砸来。周明远侧身避开的同时,脚腕一扫把人绊倒,膝盖顶住对方后腰:“还敢动?再动就报派出所了!” 这两下干净利落,正是在民国上海滩跟青帮打手周旋时练的格斗技巧,连范德彪都看呆了,爬起来拍着大腿:“明远兄弟,你这身手太神了!比我在清河水库见的捕鱼高手还厉害!”
“好身手!” 吴德荣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穿着黑色皮夹克,手里拿着份图纸,显然刚从办公室过来,“德彪,你找的这个帮手不错,既懂伙食又能护场,比我预想的还靠谱。” 他走到保温箱边,拿起个馒头掰开放进嘴里,嚼了两口点头:“这馒头也地道,比之前订的碱面馒头好吃。”
周明远趁机递上供应商联络表:“吴老板,我跟东郊老李蔬菜熟,他家的菜比市场便宜一成,还能送货上门。要是您这娱乐广场以后开后厨,食材采购我也能帮忙对接,保准新鲜又实惠。” 语言精通技能让他的语气既真诚又得体,恰好戳中吴德荣 “控制成本” 的心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