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年,深秋。
南京下关码头的江风裹着湿冷的潮气,卷得码头上悬挂的青天白日旗猎猎作响。一艘从上海驶来的 “江靖号” 客轮刚靠岸,穿着藏青色西装、手提棕色皮箱的周明远便踏上了这片承载着民国中枢权柄的土地。
皮箱里装着他的西点军校毕业证书 —— 烫金的 “商业后勤管理” 专业字样在昏暗光线下仍显醒目,还有一封父亲周敬尧托人转交的亲笔信,信封上 “呈蒋校长亲启” 的字迹笔力遒劲,那是沪上实业巨头与奉化同乡的双重底气。
“周先生?教导总队的车在这边。”
码头栈桥上,一个穿着中央军上尉制服的年轻军官快步迎上来,肩章上的金色杠星在秋日下泛着冷光。他叫赵小虎,是教导总队副官处的联络官,接到的命令是 “务必将周少校安全接至总队部”。
周明远微微颔首,目光扫过对方腰间的毛瑟枪 —— 枪身泛着陈旧的蓝黑色,枪托处还有明显的磕碰痕迹。这细节让他眉头微挑,穿越前在特种部队后勤部门的职业本能,让他下意识开始评估这支 “中央军精锐” 的装备状况。
“有劳赵上尉。” 周明远的语气温和,却带着一种久经场面的沉稳。他知道,自己能刚归国就被授予陆军步兵少校军衔,还直接进入号称 “委员长御林军” 的教导总队,靠的不只是西点的文凭。父亲上周从上海发来的电报里说得清楚:“已托人将五十万银元汇入军需处账户,蒋校长那边打过招呼,就等你到南京入职。”
汽车驶过中山大道,街边的法国梧桐叶子已经泛黄,偶尔能看到穿着灰布军装的士兵扛着步枪列队走过,步枪型号混杂着汉阳造与少量的中正式,步伐也参差不齐。周明远靠在车窗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皮箱把手,脑海里却在快速梳理当前的时局 —— 民国二十年,也就是 1931 年,“九一八” 事变刚过去一个月,东北已经沦陷,日军正虎视眈眈地盯着华北,而南京的国民政府,还在忙着 “剿共” 与派系争斗。
“周少校,前面就是教导总队部了。” 赵小虎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汽车停在一栋青砖灰瓦的两层小楼前,楼门口挂着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 的木牌,门口站岗的士兵身姿挺拔,腰间的刺刀闪着寒光。周明远刚下车,一个穿着上校制服、留着八字胡的中年军官便迎了上来,脸上堆着热情的笑容。
“明远贤侄,可算把你盼来了!” 上校快步上前,握住周明远的手用力摇了摇,“我是总队副官长李茂山,你父亲和我是旧识,当年在上海做棉纱生意时还互相帮过忙。”
周明远心中了然,这是父亲提前打过招呼的人。他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笑容:“李叔客气了,以后在总队还得多靠您提携。”
“好说!好说!” 李茂山哈哈一笑,引着周明远往里走,“蒋校长特意交代过,你是奉化出来的西点高材生,又是学后勤的,总队正好缺你这样的人才。这次让你任第二团后勤主任,虽然是少校衔,但管着全团的装备、粮食、药品,实权不小。”
两人穿过天井,走进二楼的副官处办公室。李茂山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递给周明远:“这是第二团的军需报表,你先看看。说实话,现在部队的情况不太好,上月给前线调了一批装备后,第二团的步枪缺口有三十多支,粮食也只够维持十天,药品更是紧缺,连消毒酒精都快见底了。”
周明远接过报表,目光快速扫过上面的数字 —— 步枪实有 217 支,编制 250 支;手榴弹实有 320 枚,编制 500 枚;粮食库存 1200 斤,日均消耗 150 斤。这缺口比他预想的还要大,尤其是药品栏里 “青霉素 0 支”“止血纱布仅余 20 卷” 的标注,让他皱紧了眉头。
就在这时,他的脑海里突然响起一阵机械的提示音:
【检测到宿主已接触民**队后勤核心事务,战地后勤签到系统正式激活】
【当前宿主军衔:陆军步兵少校】
【当前可解锁基础物资:汉阳造步枪、压缩饼干、军用急救包、消毒酒精】
【今日基础签到任务已刷新,是否立即签到?】
周明远心中一喜,穿越过来最担心的 “金手指” 终于到账了。他不动声色地在脑海里默念 “签到”,眼前随即浮现出一个半透明的黄铜军需箱界面,箱子缓缓打开,里面整齐地码放着物资:
【恭喜宿主完成今日基础签到,获得:汉阳造步枪 20 支、压缩饼干 50 箱(每箱 20 斤)、军用急救包 30 个、消毒酒精 100 瓶(每瓶 500ml)】
【物资已储存至系统空间,可在安全环境下提取】
“明远贤侄,怎么了?是不是觉得压力太大?” 李茂山见他盯着报表不说话,还以为他在发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