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桌面快捷
            桌面快捷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消息传开后,各地书生都开始铆足了劲用功。
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练秦篆,既要写得标准又要漂亮;白天背诵秦律,晚上挑灯练字,几乎成了读书人的日常。
自打科举的消息传开,不知多少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就等着在考场上大显身手呢!
科举的序幕很快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拉开了……
首场乡试如期举行,各地临时搭建的考场早已准备就绪。
拂晓时分,考场外就挤满了翘首以待的考生,待晨光微熹之时,方才有序入场。
作为开天辟地的首次科举,士子们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
粗略统计,各县均有数百人应试,以当时秦国七百余县计算,总考生竟达数十万之众!这还仅仅是科举初行,假以时日,随着识字之人日益增多,参考人数必将成倍增长。
须知其时大秦人口不过两千万之数,即便有了纸张普及,读书人仍是凤毛麟角,平均数十人中才得一二识字者。
如此看来,数十万考生已堪称盛况。
当然,其中亦不乏凑热闹之辈。
当嬴政闻知报考人数时,不禁龙颜大悦。
这昭示着天下士子对科举的认同,更意味着大秦文教日渐昌明。
此制既可网罗英才以抑贵族,更能收揽天下民心。
要知道文人笔墨之威不逊刀兵,若能得其归附,治国理政自然事半功倍。
治民心难于统疆域,盖因人心难测。
而科举恰似束缚士子之心的绳索,正中其要害,使其甘为所用。
………
旬日之后,乡试尘埃落定。
经严格筛选,约有十万俊杰脱颖而出,获得参加下一轮县试的资格。
优胜者将于一月后赴各县考场再决高下。
此后尚有郡试等着他们。
能跻身郡试者已属难得之才,即便止步于此无缘殿试,亦可谋得不错的前程。
科举之精髓,正在于量才录用,使野无遗贤。
经过半月休整,科举第二关——县试正式开考。
大秦七百余县,每县约有百余名考生应考。
虽然人数较前减少,但淘汰却更为严苛。
乡试的录取比例约为两成,十万考生中仅有一万余人能晋级郡试,淘汰率高达八成。
能够进入郡试的考生,无论后续能否通过殿试,都已算得上优秀人才,具备实际任用价值。
真正受人瞩目的,是那些有望进入下一轮考核的学子。
郡试选拔极为严格,最终能获得殿试资格的少之又少。
通过郡试的考生将赴咸阳参加最终考核。
由于人数众多,不可能全部进入皇宫,因此殿试分为两个阶段。
想要面见皇帝,必须通过一场大考。
这场大考会集中所有合格者进行统一测试,选拔出最优秀者入宫觐见,最后由始皇帝嬴政钦点本届科举状元。
虽然最终决定权在于嬴政,但了解科举流程的人都清楚,从乡试到殿试的过程中,大考才是最关键环节。
通过郡试者已是人才济济,而大考则是优中选优的选拔机制。
因是首届科举,各郡仅分配二十个名额。
大秦三十六郡总计七百二十人可赴咸阳参加大考,最终遴选出十位最杰出者参加殿试。
可以说,大考才是科举制度的精髓所在。
入选者可谓平步青云,即便未能进入前十也能获得优厚待遇。
而落选者虽不算失败,终究与成功失之交臂。
数十万考生中,最终能脱颖而出的不过十人。
先前的乡试、县试和郡试,本质上都是为大考和殿试做的铺垫。
若不能通过大考,连面见皇帝的机会都没有,更遑论获得重用。
因此,能否通过大考比殿试表现更为关键。
许多人都在思考:自己能否成为这十人之一?
乡试考官是地方官员,县试和郡试则由县令、郡守主持。
各地都有嬴政派遣的监督人员,防止徇私舞弊。
大考则由嬴政亲自担任主考官,负责考核运行及最终评定。
大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选拔殿试十人,更因其是一道决定性的门槛。
科举初创,体例尚不健全。
无论乡试、县试还是郡试,皆由地方官吏主理,各地郡县甚至握有评定考生等第之权。
虽郡试时嬴天衡遣监察使协同督办,然地方郡守等人若存心舞弊,仍有可乘之机。
如此情状下,各地科场难免鱼龙混杂——那些州县官吏必会不遗余力提携自家子弟。
更有甚者暗中鬻卖功名,私相授受。
此类积弊终究难以根绝,总有人能钻得空子。
而此番殿试恰如铁闸,可将侥幸者尽数阻隔。
试想那些官员既耗费心力为子弟铺路,岂会满足于区区郡试过关?若殿试能剔除滥竽充数之辈,其苦心经营便尽付东流。
这些官吏倒也并非愚钝,深知嬴天衡岂容此等行径?故而所荐子弟皆有实学,不过欲令其多得晋身之阶罢了。
倘若推举庸才,岂非自取灭亡?若嬴天衡察觉某生过往成绩存疑,必当彻查,甚或调阅其县试、郡试墨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