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桌面快捷
            桌面快捷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窑火映隋月
剧本
人物表
- 老窑头:男,58岁,宫束班掌事,面容沟壑纵横,双手布满窑灰,性格严谨固执,却藏着对工艺的极致追求。
- 阿石:男,22岁,宫束班学徒,身材敦实,爱琢磨新花样,性子跳脱,是众人眼中的“憨货领头”。
- 阿木:男,21岁,阿石的发小,手巧却嘴笨,跟着阿石一起“胡闹”,擅长捏塑纹样。
- 阿窑:男,20岁,性子腼腆,却对釉料配比极有天赋,总被阿石拉着参与“新鲜事”。
- 李监造:男,40岁,朝廷派来的监造官,身着青色官袍,看似严肃,实则看重真正的好手艺。
- 其他宫束班工匠:若干,各有分工,时而吐槽阿石等人“玩心重”,时而又被他们的热情感染。
第一幕:窑厂闲趣生奇想
场景一
时间:隋开皇十七年,春,午后
地点:长安城郊,宫束班窑厂作坊
(作坊里弥漫着陶土的湿润气息,阳光透过木窗棂,在地面洒下斑驳光影。十几名工匠围坐在陶轮旁,有的揉泥,有的修坯,老窑头蹲在角落,手里拿着一块刚晒干的陶片,反复摩挲检查。)
(阿石揉着一团白陶土,揉着揉着突然停下,把陶土往案上一放,戳了戳旁边正在修坯的阿木。)
阿石:(压低声音,眼睛亮晶晶的)阿木,你说咱天天做碗做罐,是不是太没意思了?上次李监造来,还说咱宫束班只会“守旧”,没点新东西。
阿木:(手里的修坯刀顿了顿,小声回)可……老窑头说,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瞎改。再说,咱做的器物,要送进宫里,出了错要杀头的。
阿石:(拍了下大腿,又赶紧捂住嘴,左右看了看)怕啥?咱又不是瞎改!你想啊,上次去长安市集,是不是见着西域来的胡人,背着那种双口的皮囊酒壶?要是把陶瓶也做成俩肚子连一块儿的,是不是又好看又能用?
(阿窑抱着一摞釉料碗路过,听到两人对话,脚步慢了下来,腼腆地插了句嘴。)
阿窑:双……双腹的瓶子?那釉料要怎么涂啊?要是烧的时候,两个肚子受热不一样,会不会裂啊?
阿石:(一把拉过阿窑,把他按在案边)这就问对人了!你不是最会调釉料吗?咱琢磨琢磨,肯定能成!你想啊,要是做成了,老窑头说不定还会夸咱呢!
(老窑头不知何时走了过来,手里的陶片“啪”地拍在案上,阿石、阿木、阿窑三人吓得赶紧站起来,像做错事的孩子。)
老窑头:(眉头皱成疙瘩,声音沙哑)阿石!又在琢磨些没用的!宫里要的青釉碗,你修好了几只是?再敢瞎闹,就把你打发去劈柴!
阿石:(挠了挠头,嬉皮笑脸)老窑头,我这不是瞎闹,是想给咱宫束班添个新花样嘛!你看啊,双腹瓶子,能一边装酒,一边装水,多方便!再说,咱用最好的白陶土,烧出来肯定好看!
(老窑头瞪了阿石一眼,转身要走,又停住脚步,回头瞥了眼案上的陶土,哼了一声。)
老窑头:要做也行,别耽误正经活!要是烧砸了,你小子就给我在窑边守三个月!
(阿石三人对视一眼,偷偷比了个“耶”的手势,等老窑头走远,阿石立刻拉着两人围到案边,开始捣鼓起来。)
第二幕:憨货齐心琢坯胎
场景二
时间:三日后,深夜
地点:宫束班窑厂作坊(灯火通明,只有阿石、阿木、阿窑三人的身影)
(作坊里点着几盏油灯,火苗摇曳,映得三人脸上满是专注。案上摆着几块揉好的白陶土,旁边放着一把把小刻刀、竹片。)
阿石:(双手沾满陶土,正在捏塑瓶身,额头上渗着汗)阿木,你把那两个瓶腹再捏得圆一点,别一个大一个小,看着别扭。
阿木:(手里拿着竹片,小心翼翼地修整瓶腹连接处)我……我知道,这连接处要捏实,不然烧的时候会裂开。你看这样行不行?
(阿木把修整好的坯体递过去,阿石凑过去看了看,伸手在连接处按了按,点点头。)
阿石:嗯,再把边缘修得平滑点,别硌手。阿窑,你调的白釉怎么样了?要不要先在小坯片上试试?
阿窑:(手里拿着一个小碗,里面装着乳白色的釉料)我……我调了三次,这次加了点石英,应该能更透亮。我已经在小坯片上涂了,明天就能晒干,试试烧出来的效果。
(阿石放下手里的坯体,走到阿窑身边,拿起小坯片看了看,釉料均匀地敷在上面,透着淡淡的光泽。)
阿石:好!等咱把瓶身做好,就用这釉料!对了,瓶身上得加点花纹,不然太素了。阿木,你不是最会捏龙吗?咱在瓶肩做两个龙柄,龙首探进瓶口,多威风!
阿木:(眼睛一亮,立刻拿起一块小陶土)龙……龙柄?我试试!上次在庙里见着的龙雕像,我记得龙鳞是一片一片叠着的,我能捏出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