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甲右腿动了一下。
这动静不大,但在死寂的陨石夹缝里,像是敲了一记鼓。陈渊没松手,还抓着操纵杆,指节发白。他盯着HUD界面上跳的数据,眉头拧成一团。
动力输出不稳,刚通的液压回路又卡了两秒,差点把刚接好的冷凝管震裂。
“不行。”他松开手,声音低,“能动是能动,但撑不住一次加速。再试下去,整条传动链都得崩。”
小李蹲在机甲背后,正往接口处抹密封胶,听见这话抬头:“刚才不是还好好的?”
“好个屁。”陈渊从驾驶舱下来,走到右腿外侧,一脚踹在关节外壳上,“听着是活了,可电流一冲就抖,跟抽风似的。主线路烧得太狠,现在全靠分支供电,根本扛不住负载。”
小李放下工具,绕到背面看了眼能源模块。接口周围焦黑一片,几根导线耷拉着,像被烤干的面条。
“没备用线?”他问。
“有也对不上。”陈渊摇头,“型号老了三代,船上库存全是通用件,塞不进去。”
小李没吭声,低头翻自己带来的工具包。里面东西杂,扳手、焊枪、绝缘胶带、半截锯条,还有从旧飞船拆下来的几个传感器头。他一样样摸过去,手指突然停住。
摸出一块锈乎乎的圆盘零件,边缘缺了个角,表面全是划痕。
“这个……”他举起来,“我记得辅助发电机里拆下来的,一直没扔。说是稳压用的,老型号配的。”
陈渊瞥了一眼:“那玩意早淘汰了,协议都不兼容。”
“我不是说直接装。”小李把零件翻来覆去看了几遍,“你看,它内部是铜线圈,外面包着陶瓷壳。要是把壳锯掉,只留线圈组,再用胶带裹一层,能不能当缓冲电容塞进断口?”
陈渊愣了下:“你打算手动搭桥?”
“对。”小李点头,“虽然没法自动调频,但至少能平一下电流波动。咱们现在又不是要打持久战,只要撑过前几秒加速就行。”
陈渊盯着那破零件看了三秒,忽然笑了:“你还真敢想。”
“你不总说嘛,”小李咧嘴,“每个零件都有第二次价值。再说了,现在也没别的招了,不如赌一把。”
陈渊没再拦他:“行,试试。但别用大功率焊,这地方经不起二次过载。”
小李立刻动手。先用切割刀把陶瓷外壳一点点剥开,露出里面的螺旋铜线。线圈有点变形,他拿钳子小心掰直,又用绝缘胶带缠了三层。
“这儿得接在主供能端口和驱动模块之间。”他比划着位置,“相当于加个缓存池,让电别一下子全冲进去。”
陈渊蹲下来看了看:“接口太窄,得磨边。”
小李马上拿锉刀开始打磨线圈两端,动作不算快,但稳。一边磨一边嘀咕:“你说这玩意当年造的时候,谁能想到有一天会被塞进机甲屁股里救急。”
陈渊哼了声:“说不定设计师就在船上,看着直摇头。”
两人配合着,把改装后的线圈固定在断裂线路的空隙里。小李用焊枪轻轻点接,每一下都屏住呼吸。最后一道焊口闭合时,火花闪了一下,迅速熄灭。
“成了?”小李往后退半步。
“测了才知道。”陈渊回到驾驶舱,接入测试程序。
系统启动。
HUD界面亮起,功率曲线一开始剧烈跳动,像心电图进了洗衣机。几秒后,波动幅度慢慢减小,逐渐拉出一条接近平直的线。
“68%。”陈渊看着数据,“还在往上走。电流稳住了。”
小李一屁股坐在地上,抬手抹了把脸:“吓死我了,刚才焊的时候手都在抖。”
“抖你还敢焊?”陈渊扯了下嘴角。
“不焊怎么办?等海盗上门请我们喝下午茶?”小李喘匀了气,又笑起来,“再说了,你不是在旁边盯着嘛,我怕啥。”
陈渊没接话,低头检查其他参数。冷却系统还在勉强运行,动力输出虽然不到峰值,但已经能支撑短时间机动。他试着推了一下操纵杆,机甲右腿缓缓抬起,关节发出轻微的嗡鸣,但没卡住。
“可以。”他说,“至少不用爬出去了。”
小李爬起来,拍了拍裤子上的灰:“下一步修哪儿?”
“先别急。”陈渊指着背部能源舱,“这个临时电容撑不了太久,高温下胶带容易化。得想办法加固,不然一开战又得散架。”
“那咋办?”小李凑近看,“再裹一层?”
“不行。”陈渊摇头,“多裹一层散热更差。得换个思路,要么加个散热片,要么把位置挪到外层装甲下面,借金属壳体导热。”
小李想了想:“外层装甲后面不是有块备用护板吗?上次拆下来就没装回去。要是把线圈贴在那上面,再用螺钉固定,应该能当散热用。”
“位置够吗?”
“够!”小李伸手比了下,“那边空间宽,而且离主线路也不远,接根延长线就行。”
陈渊看了他一眼:“你还记得结构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