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直接说我是在那尸体的大腿根摸到的。
哑巴迟疑了一下,淡淡道:“这是肛塞,用来堵那玩意儿的。”
“肛塞?”
我瞪大眼:“用来堵后面的?”哑巴点了点头。
我啧了一声:“还得是这些古代人会玩,死了还在后面塞个这玩意儿!”
哑巴解释:“这是有说法的,这玉塞又称玉窍。堵塞眼、耳、口、鼻的称为七窍,身体有两个特殊排泄部位的称为九窍。就好比西晋葛洪在《抱朴子》中所言:‘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其目的在于防止人体内的精气外泄,从而确保尸体能够长久保存。尽管玉塞本身并无直接的防腐作用,但人死后肛门肌肉会逐渐松弛,导致体内液体流出。由于肠道内细菌众多,这些流出的液体会加速尸体的腐坏。所以,通过‘九窍玉塞’的堵塞,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这种腐坏过程。1972年在湖南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以及1978年在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墓,都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其中就有这‘九窍玉塞’。”
我听得直咋舌:“还是这些古代人讲究!”
我马上又问:“这玩意儿值钱不?”
哑巴摇摇头:“这个我倒是不清楚,你得去问林把头。”
我摊手:“好吧,你刚刚说九窍,这下面应该还有八个吧?干脆全部摸上来,不管值不值钱,好歹也是玉啊!多的不说几万块总有吧?”
哑巴说:“女性才是九窍,男性只有八窍。”
我问为啥?
哑巴给了我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你自己猜。”说完就接着摸明器去了。
我想了几秒钟,突然茅塞顿开:“啧,这哑巴不单纯啊……”
正想着,哑巴又摸出来两根玉塞,这两根玉塞比刚刚那个肛塞要小得多,哑巴说是在鼻孔处摸出来的。
就这样哑巴前前后后,一共摸出来七个玉塞。
我数了一下:“这才七个啊,不是还有一个?”
哑巴无奈道:“还有个在嘴里边,被这粽子的牙齿卡住了,弄不出来。”
我瞪大眼:“这都过去几百年了,牙齿还没掉?”
哑巴说:“不仅没掉,还挺长!”
我哆嗦了一下:“我靠,还真成粽子了?”
哑巴叉着腰:“怕啥?又没尸变!”
我还是有点担心,小声道:“干脆我们把这粽子嘴里这个玉塞,弄出来就走吧?”
话一出口,我马上又改口道:“不行,还没找到金印!”
我看着棺材里面的棺液:“要不我们想办法把这些棺液舀出来?光是这么摸,像摸鱼似的,只能凭感觉。”
哑巴目光扫过四周,又停留在我身上:“那你说拿什么舀?”
我一拍脑门:“之前煮泡面那个盆最合适,可惜我已经扔了……”我靠在棺材上直叹气,早知道就留着了。
哑巴摊了摊手:“那没办法,只能用手了,就是要费点时间。”
最后我俩用手捧着棺液往外泼,就这样搞了差不多半小时,直到尸体露了出来,我们才不再舀。
尽管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在看到尸体的瞬间还是吓了一大跳。
让我感到害怕的原因,并不是这具尸体有多么恐怖,而是这具尸体保存得太好了!整具尸体呈绿色,双手交叉在腹部,指甲能有三寸长,眼眶里面的眼球已经不见了,只剩两个黑洞洞的眼眶,嘴里长着两颗两寸多长的獠牙,那獠牙中间正卡着一个青色的玉塞。最让我觉得恐怖的是这尸体的皮肤和头发,几百年过去了,尽管皮肤已经多处凹陷且形如树皮,但是竟然还有弹性!按压皮肤,几秒后竟然还会弹起来。特别是这粽子的头发,竟然还有这么多的发量,又黑又长,我逮住两根,轻轻扯了两下,竟然没能扯下来。还有这粽子穿的衣服,几百年过去了,整体还是保存得较为完整,只有少数几个地方破了洞。这应该是明代的官服,整体呈红色,我之前摸到的红布碎片,就是官服胸口的位置,那里绣着一个正方形的补丁图案,图案有些像是绣的花一样的图案,还有像波浪一样的图案,正中间是一只展翅的鸟。
我问哑巴这是什么鸟,哑巴告诉我这是孔雀,还告诉我这应该是明代的官服,只是不知道是属于几品官职,像施进卿这样的应该是三品。
我拿两个玉塞,又给这粽子的眼睛盖上了,我总感觉这粽子在盯着我看,那黑洞洞的眼眶看着怪吓人。
这次没了那棺液碍事,找起来就方便多了。我俩开始在棺内摸索起来,我是地毯式搜索,任何一个地方都不会放过。
摸了快有十分钟,我终于放弃了,除了粽子牙齿里卡着的玉塞,再也没有其他东西了。
我垂头丧气道:“看来确实没有金印……”
哑巴倒是淡定:“可能是没放在这儿,放到其他地方去了,也有可能墓主人根本就没带进墓里。”
我疑惑地问:“这么金贵的东西,他不带进墓里,能放在哪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