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册封大典的喧嚣与礼乐华彩,随着夜幕降临如退潮般消散。东宫在宫灯映照下,深邃庄严,似蛰伏巨兽吞吐着权力核心的神秘气息,空气中弥漫着庄重威严,令人心生敬畏。
典礼结束后,王卓待宫灯初上、东宫被暖光笼罩,才带着“贺礼”求见。内侍恭敬引他至一处雅致偏殿,地龙烧得正旺,暖意驱散冬日寒意,让人如沐春日暖阳。
殿内,朱棣已换下沉重的太子衮冕,着一袭玄青色暗龙纹常服,从容自信。眉宇间虽带着典礼积攒的疲惫,如淡淡云雾,但那双锐利眼眸中闪烁的振奋与踌躇满志,如夜空星辰,无法被疲惫掩盖,似燃烧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让王卓意外的是,太子妃徐妙云亦在座。她身着杏子黄绫袄,外罩湖色比甲,温婉色彩更衬气质端雅雍容。眉目含笑,自带令人心静的温婉与聪慧,仿佛能看穿人心。朱高炽自然陪侍在侧,胖乎乎的身躯憨态可掬,又透着几分稳重,宛如小山。
“臣王卓,恭贺太子殿下正位东宫,殿下千岁!”王卓趋步上前,依礼数郑重参拜,动作透着对太子的敬重。
“哈哈,妹夫来了,此处无外人,不必拘礼,快起来坐下说话。”朱棣心情极佳,一声“妹夫”亲切自然,如春风拉近彼此距离,让殿内气氛轻松起来。徐妙云也温言道:“王侍郎不必客气,高炽常说起你为朝廷奔波劳碌,今日总算得闲一见。”她声音轻柔温暖,带着母性关怀,让王卓初次正式拜见的紧张消散不少,心中涌起暖意。
朱棣示意内侍上茶,感慨道:“今日站在奉天殿,听着山呼千岁,接过金印册宝……咱这心里,真是翻江倒海。”他摇头,压低声音,带着自嘲幽默:“想想后世史书上,咱为‘顺位继承’,改年号,改《太祖实录》,想想都脸红,如今倒好,老爷子金口玉言,名正言顺,咱这心里,踏实!也省了后世说书人编排咱黑料!”这话引得徐妙云掩口轻笑,朱高炽也忍俊不禁,殿内气氛轻松不少。
王卓感受到朱棣的释然与喜悦,接话道:“殿下众望所归,顺应天命民心,无需再行‘非常之事’,此乃大明之幸,百姓之福。”
说笑过后,王卓神色一正:“殿下正位东宫,乃国朝大庆。臣备下贺礼,望殿下不弃。”说着,他从布囊中郑重取出物品。众人本以为会是奇珍古玩,却见是一本厚重、红色塑料封皮、略显朴素的《新华字典》。
朱棣看着这本与他想象中相去甚远、甚至有些“寒酸”的书册,一怔,眼中满是疑惑,如迷雾笼罩。他掂了掂字典,翻看几页密密麻麻的方块字和拼音,更是不解,皱眉看向王卓:“王卓,你这是……?”倒是朱高炽,看着字典,胖乎乎的脸上露出恍然和深思。
“殿下,”王卓双手虚引,指向字典,语气郑重,“此物名曰《新华字典》,看似平常,却是臣以为眼下对大明、对殿下宏图伟业最为紧要的贺礼。”
他深吸一口气,详细阐释:“殿下,工业化非空中楼阁,其根基在于人,在于具备基础知识和文化的工匠、技师、识字的农夫与士兵!东大工业化起步时,人口约四亿,文盲率高达八成,起步艰难。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啊,无数人被困在知识牢笼外,只能从事最原始、辛苦的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却始终无法摆脱贫困与愚昧的枷锁。如今我大明,人口约六千万,文盲率只怕更高,近乎九成五以上目不识丁。这意味着,大明完成工业化所需的人口基数增长、合格劳动力培养,难度远超东大,至少需多耗费两三代人光阴。若不能及时改变,大明工业化之路必将举步维艰,甚至半途而废。”
朱棣眉头紧锁,意识到问题严峻,如大山压在心头。他沉声道:“所以,你之前力主建立公共卫生体系,推广新式医学,除了‘改善民生’,更深一层,便是为了……提高人口成活与寿数,增加人才孵化的‘基数’?”
“此乃目的之一,主要目的还是改善民生”王卓点头肯定,“但人口数量只是沃土,人口素质方是良种。我们必须尽快提高全民,至少是工匠、军士、吏员及下一代的文化水平,方能支撑起工业化的巨厦。否则,即便有再多人口,也不过是一群毫无方向的乌合之众,无法为国家强大贡献力量。就如同一座没有根基的大厦,看似庞大,却随时可能崩塌。”
朱棣闻言,陷入沉思。他手指无意识地在紫檀木御案上轻轻敲击,目光闪烁,时而坚定,时而犹豫,内心在激烈权衡。良久,他喃喃低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话音落下,殿内气氛一凝,仿佛有寒意蔓延,众人心都提了起来。
王卓心中顿时一紧,他能清晰地感觉到朱棣心态的微妙变化。从那个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了理想奋力争取认可的皇子、将军,转变为需要权衡统治术、考虑如何稳固江山的储君,这种转变如同一次心灵的蜕变,充满了挣扎与矛盾。这“愚民以便驾驭”的思想,几乎是刻在旧时代统治者骨子里的烙印,如同顽固的藤蔓,紧紧缠绕着他们的思维。这一刻,他对另一个时空那位坚持扫盲、开启民智的伟人,其心胸与格局更是钦佩不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