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眩晕与失重感过后,王卓和他的“物资山”稳稳地落在了明朝时空。地点分毫不差,正是京城西郊那座废弃的军营校场,动静引起了看守锦衣卫的注意。
此时天色漆黑,校场内火把通明,马上有大队锦衣卫缇骑将此地围得水泄不通,肃杀之气弥漫。蒋瓛如同一尊冰冷的雕像,站在场边,看到王卓以及他身边凭空多出的、堆积如山的奇异物事时,他那万年不变的冰冷眼神也控制不住地剧烈波动了一下,但很快又恢复了死水般的平静。他只是微微一挥手,身后的锦衣卫们立刻上前,训练有素地接手了现场的护卫和清点工作。
交接持续了一段时间,王卓正与蒋瓛核对着物资清单,外围才传来一阵由远及近的喧哗与马蹄声,随即是净鞭响道之声。一名太监尖细的嗓音划破清晨的寂静:“陛下驾到——!”
显然,消息传入宫内,朱元璋再急切,也需要时间准备仪仗并车马出行。只见朱元璋在一众贴身侍卫和太监的簇拥下,乘坐车驾赶到,下了车便大步流星地走入校场。他身上穿着常服,外面随意披了件大氅,脸上带着一丝急切和探究的神色。
“咱的货呢?!”人还未到近前,洪亮而带着压迫感的声音已经传了过来。
朱元璋的目光瞬间就被那堆积如山的白色编织袋、浩如烟海的书籍木箱、造型奇特的铁家伙以及那些散发着泥土气息的麻袋所吸引。
“陛下。”王卓连忙上前行礼。
“免了!”朱元璋一摆手,目光灼灼地盯着那些物资,“这些都是?快给咱说说!”
王卓定了定神,开始一一介绍:“陛下,这边白色袋子里,是您要的白糖和食盐,各十万斤,品质与上次呈送给陛下的相同。”他指着那两座“小山”。
朱元璋走上前,示意侍卫划开一个盐袋,洁白细腻的盐粒流淌出来。他又让人打开一个糖袋,捏起一点白糖放入口中,那极致的甜味让他眯起了眼睛,脸上难以抑制地露出极为满意的笑容。“好!好!天佑大明!军中儿郎今年能过个甜年了!”这实实在在的东西,他看得懂,也最是欢喜。
接着,王卓指向那些书籍和机床:“陛下,这些是臣为您寻来的‘知识种子’与‘工业之基’。书籍共计二十万册,囊括了天文、地理、算学、工造、农耕、医药、兵法……等诸多学问。这些铁器名为机床,乃精密加工之母机,可用于制造更精良的器械军械。”朱元璋看着书籍和机床,眼神有些复杂,他更看重实用,虽不明白深奥原理,但知道必有大用,只是点了点头。
最后,王卓引朱元璋来到那些种子前,语气郑重了许多:“陛下,这些才是真正的‘希望之种’。”他逐一介绍高产小麦、玉米、水稻以及土豆和番薯的惊人产量。
朱元璋听到亩产可达八、九石甚至数十石百石时,彻底失态了,他抓住王卓的胳膊,激动得难以自持。“此言当真?!王卓,你若欺君,可是诛九族的大罪!”
在得到王卓肯定的答复后,朱元璋仰天大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好!好!王卓,你立下了不世之功!咱要重赏你!”
清点完毕,朱元璋心情极佳,竟下令不乘车驾,要步行回宫,顺便看看清晨的京城气象。侍卫们立刻远远散开,形成一道无形的警戒线,将皇帝和王卓护在中间。
走在回宫的路上,朱元璋兴致很高。王卓趁机更详细地介绍物资的用处,尤其是种子的特性和种植注意事项。
走着走着,朱元璋似乎想起一事,问道:“对了,此次交易,花费几何?那元人的罐子和画轴,可还够抵价?”
王卓心中一凛,知道关键的问题来了。他斟酌了一下语句,回道:“启禀陛下,此次交易,主要用以支付的,是那批洪武通宝、牧牛花钱以及我朝的青花梅瓶还略有剩余。所费并不多。”
“哦?”朱元璋有些意外,“那两件前朝的物件,没派上用场?”
“陛下明鉴。”王卓微微躬身,解释道:“古董之物,其价值在于‘物以稀为贵’。若同一类珍宝频繁出现于市面,其价值便会大跌,反而不美,非长远交易之道。尤其是昭君出塞罐与《富春山居图》这般堪称国宝的珍品,目标太大,轻易出手极易引来难以预料的关注和麻烦,于长久之计不利。故臣此次并未将其变现。”
朱元璋是何等精明之人,立刻听出了弦外之音:“物以稀为贵……嗯,有理。那依你之见,日后该如何?”
王卓顺势道:“故而,臣以为,日后交易,当以本朝珍惜物资为主,比如珍贵的野生中药材、玉石、木材;以手工繁琐的精美工艺品为辅,如瓷器、刺绣、笔墨纸砚;以古玩书画黄金次之,但顶级重器需谨慎出手,细水长流方为上策。此次未动用的两件重器,臣另有用处,或可……用以试探东大官方之反应(为了方便行文以后现代时空统一改称东大),为日后可能之……接触,埋下一线契机。”他谨慎地没有直接说“引起东大注意”,但意思已然传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