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华科技”的工地上,钢铁的骨架一天天拔高,雏形渐显。
但诛皎站在临时指挥部的窗前,望着那片繁忙的景象,心中所想的却不仅仅是砖瓦水泥和机器设备。
他深知,再先进的厂房,再充足的资金,若没有顶尖的人才驱动,终究只是一具空壳,无法真正翱翔于未来激烈的科技竞争天空。
尤其是对于定位于电子工程与自动化等前沿领域的兴华科技而言。
人才,尤其是掌握世界尖端技术、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是比任何硬件都更加宝贵的核心资产。
然而,八十年代初期,国内在诸多科技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
自己培养的高端人才数量有限,且大多集中在国有院所和重点高校。
如何为兴华科技这棵幼苗,快速引来世界级的活水,成为萦绕在诛皎心头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送出去,学成再回来!
一个清晰而富有远见的计划,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型。
他决定启动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人才回流计划”。
数日后,诛皎亲自前往省城,拜访了省教委和负责留学生派遣的相关部门领导。
他没有空谈理想,而是带着一份详尽的、可行性极高的方案。
在教委的会议室里,面对几位主管领导,诛皎侃侃而谈:
“各位领导,我们兴华科技虽然初创,但立志于在高科技领域为国家闯出一条新路。
当前,我们与西方在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等关键领域的差距,主要差在人才上。
闭门造车不行,必须走出去,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知识学回来!”
他提出了具体的合作构想:由“兴华科技”出资,设立一项名为“兴华未来学者”的高额奖学金。
每年遴选一批在国内顶尖大学相关专业就读、品学兼优、有志于投身实业报国的应届毕业生或优秀在校研究生。
资助他们前往美国、西欧、日本等科技发达国家的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奖学金将全额覆盖他们在海外期间的学费、生活费、国际旅费以及必要的科研活动经费,标准从优。
确保他们能够在海外安心求学,无经济后顾之忧。”诛皎语气肯定。
一位领导扶了扶眼镜,提出了关键问题:“诛皎同志,你们企业出资培养人才,这份心意难得。
但是,如何能保证这些学生学成之后,会回到你们公司,而不是留在国外或者选择其他单位呢?这笔投资风险不小啊。”
这个问题,正在诛皎的预料之中。
他微微一笑,从容答道:“领导考虑得是。所以,我们这个计划,有一个核心前提——签约派遣。”
他详细解释道:所有获得“兴华未来学者”奖学金的学子,在出国前,必须与“兴华科技”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
协议明确规定,受资助者学成之后,有义务回国,并进入“兴华科技”服务一定的年限(例如五到八年)。
服务期内,公司将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国内一流的科研条件,支持他们继续深入研究,并将所学转化为实际成果。
“我们不仅要吸引他们回来,更要能留住他们,用好他们!”
诛皎的声音沉稳有力,“我们用真金白银和长远承诺,换取他们对国家、对民族科技事业的一份责任和归属感。
这不仅仅是商业契约,更是一种共同理想的绑定。”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当然,我们也充分尊重人才流动的规律。服务期满后,去留自由。
我们相信,只要公司发展得好,平台足够大,能够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大多数人会选择留下,甚至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
这番既有战略高度,又具操作细节的阐述,打动了在场的领导。
他们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个体行为,更是对国家“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方针的积极响应和有益探索。
对于破解当时开始出现的“人才外流”难题,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好!诛皎同志,你这个‘人才回流计划’很有魄力,也很有远见!”省教委的主要领导最终拍了板。
“教委方面会全力支持,协助你们进行学生的遴选和派遣手续的办理。希望你们能成功走出一条企业主导、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新路子!”
有了政府层面的支持,计划迅速推进。
“兴华未来学者”奖学金的公告,很快出现在国内几所顶尖大学的布告栏和相关院系。
优厚的资助条件,清晰的发展路径,尤其是“兴华科技”背后隐隐显现的技术抱负和资金实力,吸引了众多优秀学子的目光。
当然,也不乏疑虑和观望。
“签了约就等于绑定了,万一以后有更好的机会呢?”
“这家公司听起来不错,但毕竟在特区,还是初创阶段……”
面对这些声音,诛皎并不急于辩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