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们被分配到各个岗位后,很快就融入了百家镇的生产生活节奏。
诛皎虽然事务繁忙,但他始终保持着对这批年轻人的关注,时常会去各个单位转转,了解他们的适应情况和表现。
这天下午,他信步来到了公社的农技站。
农技站设在公社大院旁边的一排平房里,外面是一片不大的试验田,里面则堆放着一些简单的农具、种子和瓶瓶罐罐,算是公社的“农业科技中心”。
负责农技站的是公社里一位姓王的老农技员,经验丰富,但文化水平不高,对于推广一些新技术、记录实验数据有些力不从心。
分配给农技站的两名知青,一个叫李学民,性格活泼,对农机操作更感兴趣,大部分时间都泡在隔壁的农机站。
另一个,就是韩立民。
诛皎走进农技站时,里面很安静,只有韩立民一个人。
他正伏在一张旧木桌前,对着几本厚厚的农业书籍和一堆写得密密麻麻的稿纸,眉头紧锁,似乎在计算着什么。
连诛皎进来,他都没有立刻察觉。
诛皎没有打扰他,目光扫过桌面。
稿纸上画着一些简单的图表,旁边标注着各种数据,像是某种作物在不同肥料配比下的生长情况记录。
字迹工整清晰,逻辑分明。
桌角还放着几本被翻得有些卷边的书,除了《土壤学》、《作物栽培学》这类专业书籍,竟然还有一本英文版的《植物生理学导论》的影印本,上面密密麻麻贴着韩立民自己手写的中文注释。
这让诛皎微微有些讶异。
在这个年代,一个知青能接触到英文原版专业书籍,并且肯下功夫去啃,这需要极大的毅力和求知欲。
他又看了看试验田的方向,里面划分成几个小区域,分别种着不同的作物,旁边都插着小木牌,上面用工整的字迹写着品种和处理的简要说明,管理得井井有条。
显然,这个韩立民是真正沉下心来在做事的。
“咳咳。”诛皎轻轻咳嗽了一声。
韩立民这才从沉思中惊醒,抬头看到诛皎,连忙站起身,显得有些局促和紧张:“书记!您……您怎么来了?”
他下意识地想把手边的英文书籍收起来,这个举动在这个时期带着一定的风险性。
诛皎摆了摆手,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示意他不用紧张。
“随便看看。怎么样,在农技站还习惯吗?王技术员呢?”
“习惯,挺好的。王师傅去三队查看秧苗情况了。”韩立民稍稍放松了一些,恭敬地回答。
诛皎拿起桌上那份关于肥料试验的记录稿纸,饶有兴致地看了看。
“这是在研究什么?”
见书记问起自己的“工作”,韩立民眼睛亮了一下,紧张感消退了不少,解释道:“回书记,我在尝试记录不同氮磷钾配比对咱们本地玉米产量的影响。王师傅说靠经验,我觉得如果能有一些具体的数据支撑,可能推广起来更有说服力,也能帮社员们节省一些不必要的肥料投入。”
他的话语条理清晰,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认真和执着。
“哦?有什么初步发现吗?”诛皎顺着他的话问道。
韩立民立刻来了精神,指着稿纸上的数据和分析,详细地讲解起来,哪里配比可能过量了,哪里又可能不足,虽然有些结论还略显稚嫩,但思路和方法是科学的,态度是严谨的。
诛皎听着,不时点头,心中对这个年轻人的评价又高了几分。
有想法,肯钻研,还能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是个搞科研的好苗子。
在这个普遍轻视知识的年代,尤为难得。
“很好,这种钻研精神值得鼓励。”诛皎赞许道,“科学种田,不能光靠老经验,也需要你们这样的年轻人带来新方法,新思路。”
得到公社书记的肯定,韩立民脸上泛起一丝激动和红晕。
“谢谢书记!我……我就是想多做点实事。”
诛皎的目光再次落到那本英文书上,看似随意地问道:“这本书,能看懂?”
韩立民的神色又微微紧绷了一下,低声道:“我父亲以前是农学院的教授,家里有些藏书……我基础不好,看得慢,很多地方靠猜和查字典。”
他没有过多提及父亲现在的情况,但诛皎能从他的语气和神情中,感受到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和顾虑。
“多学点东西总是好的。”诛皎没有深究,语气平和,“有用的知识,不管来自哪里,只要能为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服务,就是好的。农技站这边,条件还比较简陋,以后有什么需要的,可以直接跟王技术员说,或者来找我。”
这番话,既肯定了韩立民的学习行为,又给了他一颗定心丸,暗示他不会因为家庭背景或看“外文书籍”而受到歧视或打击。
韩立民愣住了,看着诛皎,眼神中充满了难以置信和感激。
他下来之前,已经做好了被歧视、被边缘化的心理准备,没想到会遇到这样一位开明且有远见的领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