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晚的指尖在伪造的聊天记录截图上反复滑动,屏幕里“苏晚”与“某友人”的对话刺眼得扎心——“要不是顾沉舟注资,我工作室早倒了,顾氏项目就是靠他才拿到的”“设计主权?表面说说而已,他让改我就得改”。这些凭空捏造的文字,配上她朋友圈曾发过的工作室照片,乍看竟有几分真实。
她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慌乱,拨通顾沉舟的电话时,声音已恢复平稳:“顾明宇伪造了我的聊天记录,应该很快会发给媒体。截图里说我靠注资拿项目、没有设计主权,还附了我之前发的工作室照片当‘佐证’。”
“我刚收到林舟的消息,已经有两家财经媒体收到了匿名邮件,正在核实。”顾沉舟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带着一丝急促却依旧沉稳,“你别慌,现在立刻整理三样东西:一是竞标时的评委评审意见,尤其是提到你方案优势的部分;二是工作室的财务流水,标注出注资前后的项目收支,证明注资没用于顾氏项目的竞标;三是那份匿名注资协议,重点圈出‘不干涉设计决策’的条款。我让林舟联系公证处,明天一早就给这些证据做公证,确保法律效力。”
“好,我现在就找。”苏晚挂了电话,转身打开保险柜,里面整齐叠放着竞标资料和财务档案。小夏被书房的动静惊醒,揉着眼睛走进来:“苏姐,怎么了?这么晚还在忙。”
“顾明宇伪造证据想抹黑我们,”苏晚头也不抬地翻找资料,“你帮我把去年竞标顾氏项目的评委评分表找出来,还有工作室2023年第三季度的财务报表,里面有注资到账后的收支明细。”
小夏瞬间清醒,快步走到文件柜前:“我记得评分表在‘顾氏项目-竞标材料’的蓝色文件夹里,财务报表在老张给的红色档案盒里,我这就给你拿!”
两人在书房忙碌到凌晨两点,终于整理好所有证据:竞标时七位评委的评分表(苏晚方案在“结构优化”“成本控制”两项均为满分)、公证处出具的注资协议公证件、工作室财务流水(注资500万全部用于员工工资和新设备采购,未用于顾氏项目前期投入)、还有住建局出具的项目设计认可函。苏晚将这些证据扫描成电子档,压缩后发给顾沉舟,附带一条消息:“明天采访时我可以亲自展示这些,比只发声明更有说服力。”
顾沉舟几乎秒回:“我已经联系了《建筑时报》和本地电视台,明天上午十点在顾氏总部会议室做澄清采访,你不用紧张,我会陪你一起。另外,林舟查到顾明宇还买通了一个工地小工,可能想在穹顶配件上动手脚,我已经让安保部加强巡逻,明天我们去工地看看。”
第二天早上八点,苏晚刚到顾氏总部,就看到公关部的人在会议室布置:背景板上贴着“顾氏总部项目设计主权与合作澄清会”的字样,桌上整齐摆放着证据副本。顾沉舟迎上来,递给她一杯热咖啡:“昨晚没睡好?眼睛里有红血丝。”
“还好,整理证据的时候没觉得累。”苏晚接过咖啡,指尖触到他递来的另一份文件——是顾氏集团董事会的决议草案,上面写着“确认苏晚工作室核心设计权,驳回顾明宇关于‘干涉设计’的指控”。“董事会已经提前看过证据,都认可你的专业,等会儿采访结束,会正式出这份决议。”顾沉舟轻声解释。
十点整,媒体准时到场。《建筑时报》的记者率先提问:“苏小姐,针对网上流传的‘靠注资拿项目’的说法,您有什么要澄清的?”
苏晚起身,将笔记本电脑连接投影仪,调出评委评分表:“首先,我拿下顾氏项目靠的是专业能力。这是去年竞标时的评委评分表,七位评委中有三位是国内顶尖的结构工程师,他们在‘结构优化’项给我打了满分,理由是‘用Midas Gen软件计算的梁柱节点应力值,比顾氏原方案降低18%,节省钢材用量15%’;‘成本控制’项也是满分,因为我的方案能为顾氏节省30%建造成本,这是当时所有竞标方案里最优的。”
她切换到财务流水页面:“其次,顾总对工作室的500万注资,到账时间是今年3月,而顾氏项目竞标在去年11月,注资本身与竞标无关。从流水可以看到,这笔钱全部用于支付员工2-3月的工资(当时工作室因甲方拖欠设计费陷入困境)和采购BIM设计软件,没有一分钱用于顾氏项目的前期投入。”
最后,她调出注资协议的关键条款:“这份协议里明确写着‘投资方不参与工作室日常管理及设计决策,仅享有5%年收益权’,有公证处的公证件,具备法律效力。截至目前,顾总从未对我的设计提过任何修改要求,反而在我遇到供应商刁难、政策变动时,提供资源支持却不干涉决策——比如恒信建材涨价,他用供应链金融方案解决,却让我自主决定材料是否更换。”
记者们对着投影屏拍照,有人追问:“那您和顾总的交往关系,会不会影响项目的公正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