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澜和丁玉秀赶紧一左一右扶住还在“张牙舞爪”的周凤娟,吴淑芬帮忙拿着画具。
周凤娟被塞上车前,还不忘回头冲杨帆挥了挥拳头:“杨帆!你……等着!开业那天……再跟你算账!”
杨帆笑着朝她们挥手:“随时恭候大驾!路上小心!”
车子启动,载着笑声渐渐驶入晚霞的余晖里。
杨帆站在站台上,看着车子远去,嘴角还挂着笑意。
秋风吹过,带来一丝凉意,也吹散了刚才的喧嚣。
他深吸一口气,转身朝学院走去,脑子里已经开始盘算明天要确认的最后几项开业事宜。
张志勇、余师傅、两个服务员……还有这几位可爱的“艺术家”,以及即将到来的开业日,一切都充满了希望。
三天时间倏忽而过。
九月二十九日的傍晚,落日熔金,将华音校园那条著名的梧桐大道,染成一片流动的金红色调。
杨帆走出民乐研究中心那栋爬满苍翠藤蔓的苏式小楼,用力舒展了一下因伏案抄录了大半天清代梆子古谱而微酸的脖颈和肩膀。
半天抄录下来,纸张的墨香仿佛还萦绕在鼻尖。
中秋将近,傍晚的空气里已带着明显的秋凉,吸入肺腑,清冽而提神。
他脚步轻快,步履生风,脑子里自动切换频道,飞速盘算着后天咖啡厅开业前的最后琐事。
菜单再核对一遍?
余师傅那边食材清单确认无误了吧?
开业当天的流程,张志勇那小子背熟了没?
邀请的人也都通知到位了,没漏掉谁吧?……
想到张志勇,杨帆嘴角就不由自主地扬了起来。
这小子,这几天简直像换了个人!
那股子钻研劲儿,完全扑在了咖啡厅上。
白天泡在图书馆里啃那些大部头的咖啡书,笔记做得密密麻麻。
晚上就缠着余天德师傅学配餐、学管理后厨的窍门。
那股子“店长”的架势是越来越足了,连说话都下意识地带上了几分“请”、“您”的腔调,虽然偶尔一激动还是会蹦出句“俺们村如何如何”,但那份投入和认真劲儿,让杨帆看在眼里,无比欣慰。
看来这店长之位,是真没托付错人。
刚走到林荫道拐角处那棵枝繁叶茂的百年大槐树下,杨帆的脚步不由得一顿。
斑驳的树影下,一个熟悉又带着点陌生感的身影,正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似乎已经等了一会儿。
高挑的身材,穿着一件剪裁合体、颜色雅致的雪青色长袖衬衫,下身是笔挺的深蓝色直筒裤,衬得一双腿格外修长。
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头发——不再是师范时期那几乎遮住大半脸颊、带着浓浓怯懦感的厚重齐耳短发,而是打理得利落清爽,大部分够扎在脑后,剩下不多的自然地别在耳后,露出一张清丽脱俗且线条柔和的侧脸。
夕阳的余晖,如同最温柔的画笔,勾勒出她柔美的下颌线和挺直的鼻梁。
唇色是健康的淡粉,而那双曾经总是低垂又写满“社恐”的眼眸,此刻清澈明亮,正带着一丝恬静而自信的微笑,准确地望向杨帆走来的方向。
谢芳?!
杨帆心头一跳,随即脸上绽开惊喜的笑容,大步流星地迎了上去:“谢芳同学?!”
“杨帆同志下午好。”
谢芳也笑了起来,笑容舒展明朗,像秋日暖阳下悄然绽放的雏菊,带着一种焕然一新的生机。
她微微歪了下头,一个带着点俏皮的小动作,语气轻松地问:“怎么?认不出来了?”
“认是认得出来,”杨帆走到她面前,目光带着毫不掩饰的欣赏,认真将她上下打量了一番,由衷赞叹道:
“就是……这变化也太大了点!漂亮得我都差点不敢认了!怎么,燕京广播学院的风水这么养人?”
他语气真诚,又恰到好处地带着点老友重逢的调侃。
谢芳的脸颊飞起一抹淡淡的红霞,却并未像从前那样羞怯地低下头去,反而大方地迎着他的目光,眼中笑意盈盈,回敬道:
“少贫嘴!再养人也比不上你在华音上班、搞创作风生水起啊!我看啊,杨帆同志现在可是大忙人!”
“哟,消息挺灵通啊?”
杨帆挑眉,故作恍然状,“差点忘了,您可是未来的金牌主持人、无冕之王大记者!消息渠道肯定比我灵光多了!”
“什么主持人,大记者,”谢芳笑着摇头,带着初入大学的谦逊,“才刚上大一,路还长着呢,万里长征第一步。”
她看了看逐渐暗下来的天色,“你刚下班吧?咱……先去吃饭?”
“行啊,”杨帆欣然应允,指了指不远处灯火渐明的食堂方向:
“走,地主之谊,请你尝尝我们华音食堂大师傅的手艺!别的不敢说,保证甩咱界沟师范食堂十八条街!”
“好啊!”谢芳欣然点头。
来到食堂后,两人找了个相对安静的角落坐下。
来到食堂后,两人找了个相对安静的角落坐下。
杨帆打了两份小炒,一份宫保鸡丁,一份醋溜土豆丝,外加两份米饭。
饭菜简单,话题却轻松而绵长。
谢芳聊着传媒大学的新鲜事——新奇的播音基础训练,有趣的新闻采写课,见识广博又严厉的老师,还有同宿舍几个性格迥异的姑娘。
她的声音婉转悠扬,已经带着一些播音专业特有的字正腔圆,叙述间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学习的热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