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女子科举正式开考。
几百名从全国各地擢选出的博学女子,进入京中的女子学堂,在严格的监考下,统一考试。
经过三天三夜的考试,又经过楚萦等一众翰林大学士的轮番批阅,最后定下名次。
女子科举,也如科举一般的放榜,贴出排名,告示来。
这真是天下头一遭的新鲜事,一时间,百姓们观者如潮。
被簇拥着游街的女状元常恬,身穿吉服,骑着高头大马,行走在御街之上。身后满是欢呼声。
然而,夹杂着的还有不少非议的声音。
女子抛头露面,成何体统。真是世风日下,世风日下。
文官们更是对此次科举不屑一顾,没想到隔了几日的早朝,赵君临的身边,除了两名秉笔太监外,还多了一名女官。
“女官怎能上朝听政呢?”
“女官怎么就不能听政。”赵君临笑笑。
“朕说过朕用人,不看士庶背景,男女老幼,只看能力、人品的高下。”
“众爱卿要是不服,大可以跟她比比学问。”
“看她到底有没有资格,成为朕身边的近臣。”
“比就比,谁还怕一个小小女子。”
马上就有名姓张的言官跳出来。孔圣人曾言:“唯小人和女子难养也。常女官,可否解释解释其意思。”
看他不怀好意,常恬也不惯着他:“张大人,也是女子所生,女子所养,缘何对女子这么大恶意。。”
“比学问就比学问,直接上经史子集。”
两人唇枪舌战,你来我往,常恬伶牙俐齿,小嘴像淬了毒一般。不一会功夫,那名想要出风头的官员,后背都开始冒冷汗了。
“还有谁不服。” 常恬的声音在大殿上掷地有声。
赵君临颔首笑笑:“既然众爱卿都无意见,那就继续议事。”
陆续有大臣向前奏事,殿内庄严肃穆,却又暗流潜动。
官员们互相交流着眼色,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太多了,皇上的动作也太多了。多得他们都有些反应不过来。
曾经权柄彰赫的谢家,因为叛乱,被夷九族。受到此事牵连落马的官员,多到数不胜数。整个朝堂的格局都发生了变化。很多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官员,出身庶族的寒士,都被提拔上来。
对此,不少大臣颇有微词。
私底下,他们又开始拿着赵君临母亲的身份不够高贵说事。
“皇上的母亲,是个乡野女子,皇上又不是出自世家大族,怎会真正为世家考虑。不是我族。其心必异啊。”
“皇上重用庶族也就罢了。现在还重用女子。女榜样,女探花,经常在前朝各部门行走。她们整日板着个脸,一丝不苟的姿态,看着都难受。”
“这一个萝卜一个坑,女子就应该在家烧饭带孩子,怎么能抢男人的位置呢?这不是倒反天罡是什么。”
下面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赵君临俯身看了一下大殿:“怎么,众爱卿还有意见?”
“朕用人就一条原则,能者上,庸者退。”
“朕不管你是世家还是庶族,朕要的是能做事的人。要是觉得哪位官员不称职,大可以去御史台申诉去。朕也欢迎你们举荐。”
“再说了,朕什么时候亏待过世家了。有能力的世家子弟,朕能提拔的都提拔了。没能力的,能袭爵的朕也会让他们袭爵了。”
“这还不叫厚待,难不成把一帮子酒囊饭袋,安排在重要位置上,祸国殃民。”
“人蠢吗,就在家里养着,祸害祸害家里人算了。出来祸害百姓,那就不对了。”
赵君临连敲带打几句话,说的几位老臣们哑口无言,脸色青红。
他们辩论吗,辩不过常恬。讲理嘛,讲不过赵君临。
可心里面,终究是有些意难平。
他们不好受,也不想让赵君临这个皇上好受了。于是马上又有人拿皇上无子说起事来。指责道:
“皇上已经二十五六了,膝下依然没有子嗣,都是因为偏宠偏爱,贪图美色......"
“为了江山社稷好,为黎民百姓好,皇上还是要雨露均沾,多多宠幸妃嫔。”
说着说着,自然又将矛头对上了樊老将军的便宜女儿苏菀来。
“自古红颜多祸水,此女美而过妖,恐怕不是什么祥瑞之人。”
赵君临丝毫不掩饰他对苏菀的偏爱和欣赏:
“朕的菀菀,知书达理,聪慧明丽,蕙质兰心,通情达理,行为堪为女子典范。亦是朕的理想。朕能想象的,所有美好品质,她都有。”
“朕年幼时,就常听人讲起先祖景胤帝的故事。讲他与马皇后的伉俪情深。朕原本是不相信,有人会放着三千佳丽不爱,一生只钟情一个人。几十年岁月,从未改变。”
“朕以前很难理解这种感情,现在,朕似乎明白了。”
赵君临说着,站起身来:“皇嗣会有的。朕不会让你们等太久。”
说话间,常女官已经走在了前面。两名宦官也赶紧尾随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