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二嘴里咀嚼着肉干,说话有些含糊,“三日,这次休沐回去要巡逻,大概出去半个月左右。”
春晓笑容灿烂,“爹,明日家里收粮食。”
杨老二死劲咽下嘴里的肉,声音有些激动,“准备好了?”
“嗯。”
何生不知道父女二人在打什么哑谜,只知道师兄拍着大手,大笑着连声说好。
杨老二自从领会岳父的意思,他就一直等机会,孟州的确给力,虽然不会主动帮忙却没少向王将军提起他,他如愿见到王将军。
王将军怎会不知自己的处境,有孟州敲边鼓,杨老二又的确有功绩在身,顺利入王将军的眼,将他当一步暗棋接受曹监军拉拢,最近给了他不少便利。
如果闺女的谋划顺利,他能更进一步,至少不会再是西宁城的底层,任人宰割!
次日一早,今日的秋收是杨家的头等大事,杨家三支人员全都聚集在杨老头的土地前,成片的庄稼明显能看出差距,左侧的粮食更饱满,右侧枝头粮食稀疏,庄稼的高度也有明显的差异。
这就是春晓要的对照,两侧的地各收三亩,取平均值确认每亩的收成。
今日杨家的动静太大,三支的人都聚集在田地,小边村的百姓也好奇施肥后的粮食产量,所有人都等着结果。
去年与徐家一起流放来的汪家人聚集在一起,相对于被人唾弃的徐家,汪家就显得十分低调,对整个小边村保持着距离。
汪老爷子注意力都在收割庄稼的农具上,握着长子的手颤抖,“儿啊,看到改良的农具没?这是利民的大功劳。”
汪老大有些后悔关起门过日子,错过接触杨家的机会,“爹,杨家的肥料也不错,你看两块地的差距。”
汪老爷子是好官,可惜好官没好结果,“怪我防心太重,错失结交的机会。”
汪老大扶着爹坐下,“我们汪家遭此大难,需要的是低调和休养,您的决定没错,杨家这一年太夺目,我们只是怕被再次伤到。”
汪老爷子看向身后的儿孙,“日后想结交难喽。”
当几亩地的粮食称重后,施过肥的田地每亩粮食增加了一成,筛选的饱满粮种也有一部分功劳,归根到底骨粉肥料并不是万能的。
春晓已经很满意,拉过激动的爹爹,“爹,这么大的喜事应该报给府衙。”
杨老二朗声大笑,“好,爹爹这就去府衙。”
杨老头语气激动,“晓晓,你是杨家的麒麟女。”
杨怀棋手里还抓着粮食,民以食为天,“这是功劳,功劳。”
杨家对外十分团结,春晓的计划并没有瞒着三支的长辈,杨家三支忐忑产量,现在都难掩激动的情绪。
杨家田地最了解的是杨老大,春晓不放心再次交代,“大伯,一会别紧张,这片地是你伺候的,你大大方方的讲就行。”
杨老大因为激动声音都发抖,“我能行吗?”
杨老头狠敲大儿子头,“你个窝囊样,你要是出纰漏看我不打断你的腿。”
杨老大,“......”
他就不信一会老爷子不害怕!
事实证明,杨老头面对府衙官员也是硬撑,说话都有些磕巴。
春晓没想到曹监军竟然与姜知府一起前来,杨老二凑到闺女耳边,“路上碰巧遇见,曹监军就跟了过来。”
知府带了许多官兵和衙役,对小边村的百姓清场,只剩下杨家的族人。
姜知府挨个试改良的农具,“改良后更便捷有效,谁有如此巧思?”
春晓一步上前见礼,“小女子喜欢读杂书,为了方便农桑就试着做些改良,没想到竟然效果不错,小女子也很意外。”
说着将早已准备好的图纸递给姜知府,图纸上有新旧农具的对比,更是将改进的数据标记清楚。
姜知府接过图纸飞快浏览一遍,并没有将图纸还回去,“杨姑娘的数算不错?”
春晓一点不露怯,笑容大方,“小女子受到外公田德志的教导,在数算上颇有天赋,只是小女子为女儿身不能科举,只能从小道上发挥所长。”
姜知府恍然大悟,“原来是田先生的外孙女,你能有如此学识的确不错,哈哈,你这可不是小道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春晓这才露出不好意思,微微低头,“小女子也没想到会得到大人的看重,小女子初衷只是想农桑便利,还是大人慧眼识珠才没让农具蒙尘,真正利国利民的是大人才对。”
杨老头,“!!”
杨老大,“......”
他怎么就没长小侄女的脑子和嘴?
杨怀棋等族人,“!!”
姜知府被捧的心神舒畅,喜上眉梢,“哈哈,本官做的还不够好,杨姑娘谬赞了。”
春晓抬起头眉眼弯弯,嘴角的小酒窝特别的真诚,“西宁城因为大人才能百姓安泰,小女子说的都是肺腑之言。”
曹监军不知什么时候凑到杨悟延身边,“这家这丫头比你懂事故,可惜是个女娃娃。”
杨悟延不爱听,“我闺女是女儿身也一样出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