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幻言 仙侠 穿越 悬疑 科幻 都市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荔枝免费小说 > 穿越 > 重生朱标,我才是明太宗 > 第86章 父子心思

重生朱标,我才是明太宗 第86章 父子心思

作者:陆一叁 分类:穿越 更新时间:2025-10-13 08:04:26

“老大,你也不用有什么顾虑,有咱在,他们不敢太过分。当然了,也不是事事都让你拿主意,下面有中书省,身后有你老子,怕啥嘛!标儿,你是太子储君,将来的大明天子,拿出点儿气度来。”

朱标跪地一拜,说道:“是,儿臣明白,定不辜负父皇的隆恩。”

“起来吧。这几个月,你好好照顾媳妇,多上点儿心。”

说话间,马皇后进了门,开口道:“我看秀儿这丫头,身子有些虚弱。老大,你要多留心。”

“娘,儿子明白。”朱标赶紧答应。

“我看明日让蓝氏进宫来吧,看看闺女。”马皇后对朱元璋说。

“就按你的意思办吧。”朱元璋爽快地答应了。一家三口又说了几句,都是叮嘱要好生照看常秀,朱标连连答应,拍着胸脯保证。

送走了便宜爹娘,朱标静下心来琢磨,关于监国的事情,他有些疑惑。虽然朱元璋之前就跟他提了成家立业的事儿,但朱标以为还得等几年。可现在却提前了这么多,就算是朱雄英早来了些,替他争取了时间,但还是对不上。

“到底是什么让便宜老爹改了主意呢?自己对常遇春的预言,对分封诸王的看法?进献的土豆红薯?还是研制的燧发火枪?这些顶多算是给自己加了分,贴了金,早个一年半载,也许还说得过去。”朱标心里打起了鼓。

对于朱元璋而言,朱标身为嫡长子,老早就‘正储位’,被朝里朝外认为是铁杆的继承人。朱元璋也是按照接班人的标准来培养的,让他跟着李善长、刘伯温等人学习。

朱元璋作为以武开国的平民皇帝,或多或少地都想前朝之中寻找自己的影子,以史为鉴。汉高祖刘邦与他最为相似,刘邦年近五旬终成霸业,朱元璋四十一岁登基为帝。可汉高祖在位仅八年便撒手人寰,死后有吕氏之乱,掀起一阵血雨腥风。

朱元璋丝毫不担心马皇后会成为第二个吕氏,但是不得不担心自己万一享国不长,太子年幼如何能驾驭那些个骄兵悍将,主少国疑不是什么好事。

幸好他从小苦出身,半生戎马打拼了一副好身体,截至目前一切安好。可他还是决定让太子朱标尽早接触政务,把治国、用人的帝王之术都教给他,毕竟有些手段权谋,不是臣子可以教授的。

经过数年的学习,以及一段时间的临朝听政,朱标成长了不少。几次谏言也说得有理有据,进献神物、火枪研制亦大获成功,这些都是朱元璋让太子监国的内部理由。

看外部,李善长等人一年前就奏请皇太子兼任中书令,让其参与政事决策,太子监国的事,文官们应该不会反对。武将这边,朱标不好弓马,原本没什么根基。

朱元璋相信以徐达、李文忠、沐英等人的忠心,现在将来必然会尽心辅佐太子,无须忧虑。另外,现在娶了常氏为妃,蓝玉、常茂等人只要不是脑袋进水,绝对站在太子一边,如此也算有了支持者。

但这些都不是提前监国的原因。自从昏厥醒来,太子不同以往的表现,假借托梦说出的预言、对诸王就藩掌兵所持的怀疑、对薄待浙东文人的不满等,让朱元璋觉得似乎有人在背后指使。

朱元璋不怕太子朱标结党,反而尽力给他安排得力的臣子,他在意的是臣子蛊惑储君,太子无法驾驭。

可经过二虎几次秘密查证,朱标确实没有和朝臣私下往来,所言所行都在大庭广众之下。只有趁朱元璋巡幸中都,只身离宫外出,与一位僧人有过数句交谈。那僧人现在慧济寺挂单,已经被秘密监视起来。

朱元璋对此一直都不太放心,那只可能的幕后之手似乎难以察觉。他决定若是果有此人,他必定企图通过太子的身份达到某些目的。那么,随着太子权力的增加,幕后之人的野心定会膨胀,动作也会更多、更大,如此更容易被察觉。

与其让其躲在暗处,慢慢经营,不如投下诱饵,引蛇出洞。早点儿揪出这个人或者一群人,绳之以法,他也就安心了。对于太子朱标的心性,朱元璋从没有怀疑过,面对种种反常,他纵然有疑虑,也认为是太子受人蛊惑。

思考再三,朱元璋才决定让太子早早出来监国。一方面,通过察其言、观其行,可以看到太子的不足之处,加以辅导;另一方面进一步调查确认自己的疑虑,若是没有此事当然是最好不过。

朱标自然不知道便宜老爹心里琢磨了这么许多,还脑补了阴谋论。历史确因他的掺和改变了一些,稍稍有点儿跑偏,但不影响正途。就眼下的局势来看,即便是奉旨监国,也不能太高调。过于得瑟容易出事儿,毕竟皇权的至高无上,不容挑衅,无论是谁。

首先,人事权,这个朱标绝对不会染指。人事即政治,是权力的根本,若是没有人,什么事办不成。这方面,朱标决定缄口不言,绝不主动,除非问到他头上。

其次,军事问题,这个只提建议,不做决定。他作为穿越者,只知道战争的结果,但不知道过程,瞎指挥难免出错。只要大方向不错,细节上补充一下就行了。

最后,朱标决定把重点放在民政上,无非是钱粮两项,是维持国计民生的基础,也是对外行动的保障。历史上,人口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但从秦汉到隋唐都没有大的变化,直至北宋时期人口突破1亿,而后经过元末战乱,明初的人口也就是在这个水平。

人口的爆炸式增长也是在清朝。虽然有清初永不加赋、废除人头税的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外来高产作物玉米、土豆以及红薯的广泛种植,粮食极大丰富,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

如今虽没有玉米,但是土豆和红薯都被朱标提前一百多年带过来了。只要推广得当,粮食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人口翻倍不是梦。那时候,开疆拓土也有更多的兵员,也有足够的人手开发新占有的土地,譬如东北、西伯利亚以及东南亚等。

至于搞钱,这个不能指望一味地收税税收改革,将人头税改为土地税,免除那些特权阶级的免税权,肯定能够提高国库收入。但更大的则是要发展工商业,广开商路,通过贸易来赚钱。

喜欢重生朱标,我才是明太宗请大家收藏:(www.064806.com)重生朱标,我才是明太宗荔枝免费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