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阅读《龙族》的热潮,正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在全世界范围内,从学校开始向整个社会蔓延。
一如周硕记忆中蓝星的《哈利波特》那样,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就席卷就成一股无法忽视的文化飓风。
它不再仅仅是一套畅销书,而是演变为一种社会现象,一个连接不同年龄、阶层和文化的共同话题。
几乎是在实体书热销的同时,互联网成为了《龙族》热潮最好的助燃剂。
在推特上,#DragonRaja、#你心底的龙等标签迅速冲上多国趋势榜。
读者们自发创作着各种内容:有人绘制心中诺诺的惊艳形象,有人剪辑了以书中角色为主角的AMV(动画音乐视频),更有甚者,发起了“寻找你身边的卡塞尔学院”的趣味打卡活动。
一位拥有百万粉丝的法国美妆博主发布了一段“陈墨瞳(Nono)叛逆红发妆”教程,视频中她诠释着那种“既纯真又危险”的气质,并引用了书中的句子:“‘我可不是为你来的,我是为我的男朋友来的。’——女孩们,学会诺诺的自信!”
在Reddit的书籍讨论版和专门的《龙族》分区,热度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帖子以每秒数条的速度刷新:
“刚看完第一卷,路明非收到卡塞尔学院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哭得像个傻子!”
“有人能解释一下‘言灵’体系吗?我觉得这比普通的魔法设定酷多了!”
“楚子航绝对是战力天花板!‘君焰’的描写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
“理性讨论,路明非最后会和诺诺在一起吗?还是默默守护的零?”
……
这些自发形成的线上社群,如同一个个虚拟的“卡塞尔学院分部”,将散落全球的“龙裔”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产生的巨大声量,反过来又吸引了更多好奇的路人加入阅读大军。
热潮很快突破了青少年亚文化的圈子,开始向主流社会渗透。
在伦敦金融城,一些投行精英在午餐时闲聊的不再是股市波动,而是“你觉得路明非最后能逆袭吗?”;在巴黎左岸的咖啡馆里,知识分子们讨论着书中蕴含的存在主义哲学;甚至梵蒂冈的某位年轻神父,也在个人博客上撰文,探讨《龙族》中关于“命运与抗争”的宗教哲学隐喻。
《龙族》巧妙地击中了全球年轻世代(以及心态年轻的人们)的普遍情感共鸣点:对平凡的不满、对非凡的渴望、成长的孤独与阵痛、隐秘的暗恋、以及内心深处渴望被认可的价值感。
路明非,这个看似衰到家的“废物”主角,恰恰成为了最好的情感投射对象,每个人都能在他身上看到一部分自己。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文化现象,传统媒体起初是失语的。
当《龙族》在民间已呈燎原之势时,一些主流文学评论刊物还端着架子,发表着“对流行文化快餐的审慎观察”之类的论调。
然而,市场的力量是无可辩驳的。
当《龙族》在北美首周销量突破一千万册、在德国一个月内加印三次、在英国力压所有本土作品登顶畅销榜榜首时,所有质疑的声音都被淹没在了数据里。
《纽约客》终于刊登了长篇书评,标题是《东方巨龙的咆哮:<龙族>为何能征服世界?》;《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则用整版篇幅,分析了《龙族》中东西方神话元素的融合与创新;就连一向苛刻的法国《费加罗报》也承认:“这不仅仅是一个奇幻故事,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全球化一代共同的精神困境与梦想。”
此刻,莱茵河出版社的副总编汉斯·穆勒,正站在自己办公室的巨幅销售数据图前,手里端着一杯冰镇的香槟。
销量趋势图上那条陡峭上扬的红色曲线,在他眼中比任何名画都更美丽。
“立即联系印刷厂,”他意气风发地对助理喊道,金色的酒液在杯中轻轻晃动,“第五次加印五百万册!不,一千万!”
他高兴的踱步到办公室窗前,俯瞰着法兰克福老城区的街景,这条街还是老样子,
汉斯·穆勒忽然灵机一动,像是想起了什么,转身对助理补充道:“哦,记得帮我给纽约的‘老朋友’们,寄一份我们最新的销售报告,务必附上一本烫金精装版的《龙族》,要特别说明,这是‘限量纪念版’。”
说完,他不知道想到了什么,突然哈哈大笑起来。
完全可以想象,当哥伦比亚环球出版社的总编收到这份“礼物”时,脸上的表情,会是何等的精彩。
据业内小道消息,那位曾对《龙族》嗤之以鼻的总编,在董事会上面色铁青地承受着股东们的质询,而无言以对。
而当初那几个在会议室里交换着嘲讽眼神的英语区大出版社代表,早已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原来的岗位。
市场用最直接、最残酷的方式,给了所有短视者一记响亮的耳光。
……
记得有一位充满智慧的商人曾经说过:“在商业的荒野中,从没有稳赚的赌局与必赢的棋局。唯有敢于押上筹码的冒险家,才有资格获得丰厚的回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