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秋鸿是第一次出现的演员,他有个儿子叫吕慕文,今年刚上四年级。
吕慕文人如其名,小小年纪就喜欢看各种各样的课外书籍
吕秋鸿自己也是个爱看书的,因此他对儿子喜欢看这件事情非常支持,经常给他买一些适合这个年龄段的读物。
这次听说周硕写了一部童话,他第一时间就去给儿子买了。
不过周硕虽然是文坛公认的天才作家,但周硕毕竟是第一次写童话这个题材,吕秋鸿担心周硕把握不好其中的尺度,因此,在给儿子看之前,他还是决定自己先过一遍。
结果这一看,就遭了。
“……”
吕秋鸿沉默着看完了这本五万字的书,最终只吐出两个字:“牛逼!”
周硕写的武侠小说,电视剧,他都看过,《明朝那些事儿》因为当时风气大热,他也跟风买了一套看,甚至让儿子也看了一下。
这些作品,写的好他觉得很正常,毕竟是能在三小时内写出《滕王阁序》的人,近一千年来,也就这么一位。
但是你一个成年人写童话还能这么牛是什么鬼?
这本书已经不是写的好的问题了,他完全是把童话写出了新的高度。
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童话,它也并非是一本简单的儿童读物,而是一面映照成人世界的荒诞和迷失的“镜子”。
对孩子们来说,这就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故事,而对无数成年人来说,这是一本治愈的书,在忙碌、焦虑、孤独的现代生活中,提供了一个让人们可以重拾初心的精神慰藉。
尤其是书中的“驯化”理论,以及对爱情的理解,被无数读者奉为经典。
吕秋鸿作为积年读者,当然可以看到周硕在这部作品中的野心。
短短五万字,却可以跨越时空成为经典。
“这是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作品……”吕秋鸿喃喃自语。
……
吕秋鸿只不过是成人读者当中的一个缩影,更多的成人读者,都是在给孩子买书的时候,发现了这部作品的伟大。
渐渐地,这本童话故事开始出现在中学生、大学生的手上。
他们看完书之后,自发的在网络上推荐、宣传起这本书。
然后,这本书开始出现在社畜以及各类商业精英的手上。
有人看到这些人拿着画着幼稚的插图的书,取笑道:“你都多大了,还看这种写给小孩子的的童话故事?”
看书的人只是笑笑:“等你看过这本书,就会明白它的伟大。”
《小王子》正如病毒一般,在这些成人群体当中传播、扩散。
这些成人看完之后,又把它买来给自己的孩子看,孩子们相互讨论、传播,又被没有看过这本书的成年人看到。
由此形成了一个无解的传播循环。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本书,越来越多的人在推荐这本书。
社交平台上,关于《小王子》的讨论也悄然变调。不再仅仅是父母交流“如何给孩子讲这个故事”,更多的是成年人的自发分享。
他们摘录着其中经典的句子,他们分享着自己的感悟,同时,也在呼唤更多的人通过这本书,找回初心。
一位年轻的程序员在自己的围脖上写道:“今天读《小王子》,看到‘所有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这句话,在工位上差点没忍住眼泪。我们到底把那个曾经的自己丢在哪里了?”
一位刚经历分手的女孩在朋友圈摘抄了狐狸关于“驯化”的段落:“‘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这才使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谢谢你,周硕,用一本童话教会了我什么是爱与被爱的责任。”
甚至连龙国着名的童话大王郑渊,在看完《小王子》,之后,也表示:
“我写童话三十余载,自以为洞悉了儿童心灵的每一个角落。但周硕先生的这部作品,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欣喜。”
“它轻盈得像一颗露珠,却又沉重得像一颗星球。它用最清澈的语言,探讨了生命中最深刻的命题——爱与责任,孤独与友谊,得到与失去。这绝非仅仅是一部写给孩子的书,它是一把钥匙,为所有忘记了自己曾是个孩子的大人,重新打开了通往纯粹世界的大门。”
“《小王子》的出现,是龙国童话界的幸事,更是所有读者的幸事。它打破了年龄与体裁的壁垒,证明了真正的杰作足以照亮所有心灵。周硕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跨界’,他不仅写出了一个好故事,更是为童话正名——它可以是文学殿堂里最不容小觑,直指人心的瑰宝。”
“从此,龙国童话的地图上,立起了一座新的丰碑。”
一些向来严苛的评论家们,对这本书也毫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
一位向来以犀利深刻着称的文学批评大牛,在《龙国文学评论》上撰文道:
“我们习惯于用‘深刻’来形容哲学论文,用‘优美’来评价诗歌,用‘精彩’来界定小说。然而,周硕的《小王子》却让这些词汇都显得苍白而局促。它以一种举重若轻的姿态,轻盈地跃过了所有文体的藩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