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间,春城文旅局牵头组了一个饭局。
周硕下午即兴写就的那幅长联,已经被大观公园的管理方悉心收藏起来,准备拿去找老师傅精心裱装。
虽然周硕的书法称不上自成一派,但水平还是蛮高的。
再加上他是原作者,写的时候超常发挥了一点点,书法与文章相得益彰。
便有了真正流传后世的资格。
大观公园管理方当场就把墨宝讨要了过去,说是放在大观楼里展览,同时也借此宣传一下大观楼。
毕竟是家乡的旅游事业,周硕还是很愿意支持一下的。
于是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管理方为了感谢他,又提出请他吃饭作为酬谢。
然后,又邀请了几个文旅局的人过来陪同。
——作为地方文旅,有这样好的宣传机会,当然必须牢牢的抓住。
这样的一幅长联,一个现场一挥而就的故事,足以让大观楼成为天下有数的名楼。
本来,事情到这里,也就是周硕,公园管理方,以及文旅局三方的事情,大家在一起商量一下宣传计划、思路,再吃个饭,也说得过去。
结果作协那边,不知道怎么听说了这件事,也要跑过来凑凑热闹。
周硕写了《滕王阁序》被采访,白玉京这个笔名曝光的时候,当地作协就联系了他,并且邀请他加入作协。
所以现在周硕其实也算得上是春城作协的人。
作协那边的一些领导,还有一些诗人、作家,听说了下午的事情之后,简直惊为天人。
在得知文旅局和公园管理方要宴请周硕到时候,他们表示也想和周硕交流一下创作。
特别是几位年纪很大一心扑在创作上的老作家,拦都拦不住。
他们搞了一辈子创作,比普通人更懂这种一挥而就,临场创作的含金量。
这样水平的作品,再给他们两辈子都写不出来。
更别提还是临场创作。
那是只在书里能见到的传说!
如今,居然有人亲眼见到了,而且还录了视频!
几位老作者对下午在场的人嫉妒,已经到达了顶峰。
据说那个春城大学历史专业的学生,居然有幸给周硕当“人工镇纸”!
这么好的运气,怎么就轮不到他们?
已经错过了现场,绝不能再错过晚上的宴会!
万一周硕喝多了诗兴大发,再写出一两首诗来,他们一二添作五,写几篇诗词文章,做成一个文集,岂不是大赚?
他们这样想着,纷纷准备去蹭个饭。
于是,一场原本只有几个人的小聚,就这样演变成了一场宴会。
某餐厅,雅间,圆桌。
文旅局的领导坐在主位上,周硕坐客位,李清清坐在他旁边。
加上公园管理方和作协的人,把一张能够容纳十余人的圆桌坐得满满当当。
席上多是一些本地的特色滇菜,七月正是吃菌子的季节,除了几样主菜之外,桌上全是新鲜的山珍。
桌子上摆着几瓶饭店上的酒,但没人打开喝。
反倒是几瓶没有标签的矿泉水,被喝得见底。
酒过三巡,饭桌上的气氛渐渐热闹起来。
席间的话题自然围绕着下午那幅惊才绝艳的长联展开。
文旅局的领导率先举杯,语气诚恳:“周先生,我代表春城文旅感谢您!您这一幅字,一首联,可是给我们送上了一份厚礼啊!大观楼的底蕴从此大不相同!这背后的故事,足够我们做好几年的文章了。”
“您言重了,这是我应尽的一点本分。”周硕也谦虚着,“怎么说我也是春城人,为家乡做一些宣传是应该的。”
语气更激动的,是作协一方的人。
一位作家感叹道:“这幅长联,真称得上古往今来第一长联!”
一位作家道:“上阙寥寥百余字,便写尽了滇池湖光山色,其泼墨写意般的意境,将四时美景、天地灵韵都凝于笔端,读来令人如同身临其境,心胸为之一阔!”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诗人闭着双眼,手指轻叩桌面,似乎还在回味。
只见他摇头晃脑道:“尤其是这下阕,‘叹滚滚英雄谁在’一句,道尽了千古兴衰之叹,气象宏大,情怀苍茫!周先生年纪轻轻,竟有这样的胸襟与眼界,实在令人佩服!”
另一位作家也接口道:“此联不仅意境高远,对仗也是工整无比,用典自然贴切。‘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寥寥数语,便将云南千年历史风云尽收笔下,此等笔力,堪称扛鼎!”
一位诗人说:“我最喜欢的还是‘都付与苍烟落照’一句,短短七字,便意境全出。”
又一位深研书法的作家道:“最难得的是这幅长联文不加点,一气呵成,挥毫作就,笔势如大江奔流,毫无滞涩之感,文章意境雄浑,气象宏大,与这一手书法相得益彰。若非胸中有万千丘壑,腹内藏锦绣文章,绝无可能在这须臾之间,将这百年风云、千里江山尽数倾泻于笔墨之下,此等才思,实非常人所能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