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地道战,顾名思义,就是要破坏地道战实施的必要条件。
这些类儒可比不上曾经的游击队,而且它们高度绑定,想要破坏也很简单。
说是反地道战,都是对类儒的过誉,它们可比不上人类的伟大先人,甚至不能放在一起作比较。
封住各个母体聚群之间的通路,不仅可以斩断它们的联系,还能实现逐个击破。
说干就干!
鉴于邬徐庚比较抵触进洞,就让他和李水在洞外负责接应和守株待兔。
从类儒的角度来看,它们一定在等这群人类进洞,提前布置好陷阱,特别是在那只A级母体的周围。
蓬莱分四岛:北岛,中层岛,外廓岛(又称贝阙)和南岛,李苜等在南岛,刘之言等在外廓岛,温清照等(仙宫)在中层岛。
黄新元在整个贝阙外围设置了域场,域场内布置了他的5个分身。
分身的作用除了沟通以外,还能在岛外提供支援,主要用来破坏母体集聚体间的关键通路。
万一他们真的落入类儒的陷阱,分身也可以用超强狙击炮击穿整座岛,为他们开辟道路。
只不过目前按照黄新元的等级,那样的超强狙击炮最多只能使用3次。
击穿是夸张的说法,并不能做到完全击穿整座岛,但是击穿30m的岩石层没问题。
类儒生活的地下,距离地平面(非海平面)最多不过30m。
显然狙击炮不能从地平面发射,必须有一定倾斜角度,也就是要有高度。
众人计算了A级母体巢穴到地平面的垂直距离,(巢穴不规整)假设取最大整数30m,而狙击炮挑选的角度正好垂直于山体表面(粗略),此时狙击炮的发射点与地面形成的夹角粗略看成45?,可以计算炮弹抵达山体内地平面位置与母体巢穴之间的距离。
炮弹穿过地下岩层减小的速度,在最大整数30m的前提下可忽略不计。
地下距离为30 × √2 ≈ 30 × 1.414 = 42.42m.
地面距离他们测量过,远远小于地下距离,一发炮弹不够,总距离小于60m,可以用两发。
用分层制可知,当有多个等级的母体集聚群出现时,地下的类儒会呈现分层式布局。
套用在大坪山的模版,B级母体集聚群通常会分两至三层,A级则会多分一层。
像现在这种多等级集聚群,分层会更明显,而且分层内部遇到其他母体集聚群还会再分层。
光分层绕路就能给人绕迷糊。
类儒与人类不同,它们记忆路径的方式与蚂蚁更像——
①信息素(多为一代类儒):类儒会在巢穴内部的通道、巢室入口等关键位置分泌信息素,形成“气味路标”。
②触觉接触(多为一二代):巢穴内部光线昏暗,类儒会通过感知通道内气流的波动或用尾巴触碰通道壁上的细微凸起、纤维等结构,获取“触觉线索”,辅助确认路径。
③巢穴结构的“空间记忆”(三代及以上):某些高级类儒会在脑内构建出行走过的路径的空间地图,没走过的路也可以用发射的微波反射构建空间路径图。
④群体协作强化路径:通过信息素标记和尾巴末端交流引导同伴,逐渐让高效路径的信息素浓度升高,成为巢穴内部的“主流通道”,进一步降低迷路概率。
霍须遥靠的正是这种空间记忆和微波反射确认内部空间地图,但微波反射他只用过一次,因为会被其他高级类儒感知到(他的微波等级现在很低)。
他们的声东击西作战法取得巨大成功,堵住那些旁道,驱使类儒往两个相反的方向逃亡。
一个是A级母体,也就是地下最深层;
另一个则是出口,而且是邬徐庚与李水正在守着的那个出口。
一道紫色的黄就像远处的天际线,迅速逼近黄新元,随后与他擦肩而过,轰开聚集的类儒,无论代数,紫色闪光在顷刻间将其斩成碎尸。
有林秣周开道,这一路上可谓是“腥风血雨”,好不壮观。
毫不夸张的说,有些较为狭窄的通道都被类儒的尸体堆得没有空隙。
那刀光如紫电劈开黑暗,在岩壁间炸开一连串刺目的弧光,黄新元只能听见耳边有滋滋的电流声。
那抹紫色快得近乎残像,只在岩壁上留下道道灼烧的焦痕——近十只怪物甚至来不及发出嘶吼,便被拦腰斩断,血雾混着脏器在狭窄的甬道里炸开。
"噌——!"
一道银芒贴着他耳畔掠过岩顶,快得像是空间被撕开了一道口子。
紧接着,整条通道突然被刀光填满——紫影翻卷如瀑,兽影崩解如沙。
等他瞳孔重新聚焦时,地上只剩一地整齐的断首残肢,切口光滑得能映出他惊愕的脸。
这果然还是他所认识的林秣周,每一刀都精准得可怕。
林秣周的刀路没有丝毫冗余,要么斜劈颈椎,要么横斩头颅,连怪物扑击的姿势都被计算进刀势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