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观桂省国资划转有讽
国资巧转费筹量,
三十股权暗度仓。
举债柳江倾府库,
分羹他邑剩残汤。
舟车尽覆贫同济,
宴席初开富独尝。
莫问公平何处去,
春风不过九回肠。
……
赏析:
一、诗作文本解析:以事入诗,以讽立骨
这首《七律》严格遵循近体诗“起承转合”的章法,以广西国资划转事件为核心,层层递进剖开区域发展中的矛盾,字里行间皆见批判锋芒。
1. 首联“起”:破题立论,暗喻显讽
“国资巧转费筹量,三十股权暗度仓”两句,开篇即紧扣“广西国资委划转北部湾港集团33%股权”的核心事件。“巧转”一词看似中性,实则暗藏讥诮——“巧”字点出股权运作的刻意设计,“费筹量”则暗示背后复杂的利益权衡,非单纯的“深化改革”所能概括。后句“暗度仓”化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将股权划转的隐晦性具象化:若按公告所言是“推动‘管资本’的重要步骤”,本可光明正大公示逻辑,却用“暗度”的意象,暗指其过程缺乏足够透明,为后文的公平性质疑埋下伏笔。
近体诗中,首联多以“破题”为要,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即以意象奠定全诗基调。此诗亦如此,不直接议论,而是借“巧转”“暗度仓”的叙事与比喻,既交代事件,又注入批判态度,开篇便立住“讽”的核心。
2. 颔联“承”:拓展维度,对比见失衡
“举债柳江倾府库,分羹他邑剩残汤”承接首联,将“国资划转”的单一事件,延伸至区域资源分配的宏大命题。“柳江”代指柳州——作为广西工业重镇,近年曾因债务问题引发关注,“倾府库”三字以夸张手法,写出地方为化解债务、维持发展所付出的巨大成本;而“他邑”则泛指广西其他地市,“分羹”对应“国资”这一公共资源,“剩残汤”的比喻极具画面感,将资源向核心城市倾斜、其他区域只能分得“残羹冷炙”的失衡现状,刻画得入木三分。
颔联的妙处在于“对比”,这是唐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如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衣单”与“愿寒”的矛盾对比凸显底层疾苦;此诗则以“柳江倾府库”的“重投入”与“他邑剩残汤”的“少所得”对比,揭露区域发展中的资源分配不公——国资本是全省公共资产,划转若仅服务于局部(如化解核心城市债务),便违背了“管资本”应兼顾全域的初衷,“讽”的意味在此进一步深化。
3. 颈联“转”:升华主旨,反差显不公
“舟车尽覆贫同济,宴席初开富独尝”是全诗的“转”,从“资源分配”转向“利益共享”,以更尖锐的反差直击“公平”这一核心议题。“舟车尽覆”化用“同舟共济”的典故,却反用其意:本应是全省“同舟”应对发展难题(如债务压力、产业转型),结果却是“尽覆”——底层民众、弱势区域共同承受发展代价(“贫同济”);而“宴席初开”则喻指改革红利、国资运作带来的收益,“富独尝”三字直指利益向少数群体、优势区域集中,形成“共担风险却不共享收益”的残酷现实。
颈联的对比更为强烈,且带有鲜明的人文关怀,这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批判精神一脉相承。杜甫以“酒肉臭”与“冻死骨”的视觉反差,揭露社会贫富差距;此诗则以“贫同济”(共担风险)与“富独尝”(独享收益)的逻辑反差,质问改革的“普惠性”——若国资划转只是“富者愈富”的工具,而非“补短板、强弱项”的手段,其“深化国企改革”的正当性便荡然无存。
4. 尾联“合”:收束全篇,讽喻余味长
“莫问公平何处去,春风不过九回肠”作为尾联,既是对前文的收束,也是对主旨的升华。“莫问”二字看似劝诫,实则是反语,暗含“公平已无迹可寻”的愤懑;“春风”本是“政策普惠”的象征——唐诗中常用“春风”喻恩泽,如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喻指机遇与恩泽;而此诗中“春风不过九回肠”,则以“九回肠”(喻指曲折、困境,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的意象,暗指普惠政策难以抵达困境中的区域与群体,最终落脚于“政策普惠性缺失”的批判,与首联的“暗度仓”形成呼应,让全诗的讽刺闭环。
二、艺术特色:借古讽今,意象融典见功力
这首诗的核心艺术价值,在于“借古讽今”的娴熟运用——以近体诗的格律为骨,以古典意象与典故为肉,将当代国企改革中的现实问题,转化为具有普遍批判意义的文学表达。
1. 典故的“活用”:古今勾连,意蕴深化
全诗多处化用典故,却非“掉书袋”,而是让典故为现实批判服务。如“暗度仓”(化用“暗度陈仓”)、“舟车尽覆”(化用“同舟共济”)、“九回肠”(化用司马迁语),这些典故本身带有明确的文化意涵——“暗度陈仓”本指“隐蔽行动”,此处直指股权运作透明性不足;“同舟共济”本指“共患难”,此处反用为“共患难却不共富贵”;“九回肠”本指“内心忧愤”,此处延伸为“政策难以触及的困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