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幻言 仙侠 穿越 悬疑 科幻 都市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荔枝免费小说 > 其他 > 唐诗宋词漫话 > 第264章 七律·观世经济寄怀

唐诗宋词漫话 第264章 七律·观世经济寄怀

作者:丙叔佩史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09 17:23:02

七律·观世经济寄怀

逐利潮中失本真,

妄为犹自探迷津。

欲河泛滥伤元气,

资本狂奔累兆民。

失衡阴阳生乱象,

背离道法起烟尘。

何时朴素还初境,

归向自然方是春。

赏析:观世经济寄怀——从道家哲思到诗词余韵

读罢用道家思想解析当代经济困境的宏论,胸中似有江河奔涌。那些关于"道法自然少私寡欲"的古老箴言,恰似一柄柄锋利的解剖刀,剖开了现代经济体系光鲜外表下的肌理。若以诗词为舟,载着这些哲思溯流而上,便会发现千年前的唐诗宋词早已为今日困局埋下伏笔——人类对**的追逐、对自然的透支、对平衡的背离,从来都是文明轮回中反复上演的剧目。

"逐利潮中失本真",此句既是对当下经济生态的速写,亦是对人性迷局的慨叹。王维在辋川别业写下"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时,想必未曾想到千年后人类会陷入这样的悖论:生产越发达,心灵越贫瘠;物质越丰裕,精神越焦虑。白居易笔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分化,在当代以更复杂的形式重现——金融衍生品的数字游戏让财富如泡沫般膨胀又破灭,而普通劳动者仍在"内卷"中挣扎。道家说"见素抱朴",恰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淡泊,提醒我们:当经济活动剥离了"满足真实需求"的本真,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妄为犹自探迷津",道破了干预主义与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共同误区。老子言"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与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自然观一脉相承——万物自有其生长节奏,强行干预只会打破平衡。回看历史,开元盛世的"稻米流脂粟米白",恰是统治者"与民休息"的成果;而天宝年间的穷兵黩武、奢靡无度,终致安史之乱,印证了"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真理。当代经济中,量化宽松如同揠苗助长,垄断资本恰似强梁横行,皆属"妄为"之列。李白"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愤懑,何尝不是对扭曲市场中个体困境的写照?

"欲河泛滥伤元气",道尽消费主义的危害。《道德经》警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杜甫则在"朱门任倾夺,赤族迭罹殃"中记录了过度索取的恶果。如今,直播间里的"秒杀"、购物车里的"囤积",让"少食寡欲"成了遥远的绝响。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咏叹,在塑料污染、资源枯竭的现实面前更显沉重。当年轻人为"精致穷"而焦虑,当地球为"一次性消费"而喘息,我们才读懂白居易"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的清醒——**的堤坝一旦溃决,冲走的不仅是财富,更是文明的元气。

"资本狂奔累兆民",揭示了失衡发展的代价。道家"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理想,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期盼,共同指向社会公平的终极追求。然而当下,金融资本如脱缰野马,实体经济似负重老牛,正如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所讽,当资本沉迷于自我循环的游戏,民生疾苦便成了被遗忘的注脚。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志,在"996躺平"的语境中,折射出奋斗意义的迷失——当经济增长与民众幸福感背道而驰,这样的狂奔注定难以持久。

"失衡阴阳生乱象",点出系统崩溃的根源。《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的智慧,在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化为生动的图景——平衡不是静止,而是动态的和谐。可如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失衡,如同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失控;生态破坏与经济发展的对立,恰似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警示。当城市的霓虹遮蔽了星空,当工厂的浓烟呛熄了鸟鸣,我们才惊觉:阴阳失调的自然,终将以它的方式"反者道之动"。

"背离道法起烟尘",道破文明危机的本质。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敬畏,与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禅意,共同构筑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图景。但现代经济的扩张逻辑,却像李贺笔下"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压迫感,让山川失色、江河呜咽。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思,在气候变暖、物种灭绝的现实面前,成为跨越千年的共鸣——当人类自诩为自然的主宰,"道法自然"的古训便成了最沉痛的预言。

"何时朴素还初境,归向自然方是春",这既是追问,亦是期许。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朴素,与孟浩然"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恬淡,为我们描绘了回归本真的可能。或许,当经济活动不再以"增长"为唯一刻度,当社会价值重新审视"幸福"的定义,当人类终于懂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智慧,我们便能如王维般"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寻回文明失落的春天。

从道家典籍到唐诗宋词,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改变,只是常在**的迷雾中偏离航向。今日重读这些古老智慧,并非要否定现代文明的成果,而是要在狂奔中驻足,思考"为何而发展"的初心。正如苏轼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经济的浪潮褪去,能沉淀下来的,终将是那些符合天道、顺应人性的本真价值——这或许就是道家思想与诗词意境穿越千年的共同启示。

喜欢唐诗宋词漫话请大家收藏:(www.064806.com)唐诗宋词漫话荔枝免费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