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尽管老姨说得轻松,告知石添只有三站地,可公交车就像一只行动迟缓的老蜗牛,在三环路上晃晃悠悠地走了半个小时。石添站在后门台阶那儿,一开始还饶有兴致地看着车窗外的风景,可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看着车子半天挪不了多远,心中那股新奇劲儿也渐渐被无奈取代了。
他怎么也没想到,这大北京给他这个初来乍到的人上的第一课,竟然是这独具 “首都特色” 的堵车。车流长龙般盘踞在路上,一辆挨着一辆,喇叭声此起彼伏,却丝毫改变不了这缓慢挪动的局面。石添暗自咂舌,在老家县城,可从来没遇到这样的情况呀,顶多就是路口等个红绿灯时稍微停一会儿罢了。
后来,石添才从旁人那儿听说,像这种车辆好歹还能缓缓移动的场面,在大北京可都不算是堵车呢,人家有个专业的说法叫 “车辆行驶缓慢”。当时的他还只是将信将疑,毕竟这已经够让他觉得难熬的了。然而,他哪里会想到,过不了多久,自己就会真正见识到什么是名副其实、纹丝不动的堵车,那才是让人头疼不已的大场面呢,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下一站是洋桥西,有下车的提前换到门口呀!” 售票员那洪亮的嗓音陡然响起,在原本就有些嘈杂的车厢里格外响亮,把正沉浸在自己思绪里的石添着实吓了一跳。老姨赶忙扯了扯他的衣角,轻声说道:“咱们到站了,准备下车吧。”
石添回过神来,点了点头,和老姨一起往车门的方向慢慢挪动。不多会儿,车缓缓停稳,随着 “嗤” 的一声,车门打开了,一股热气扑面而来。石添赶忙拎起行李,跟着老姨下了车。
这时正值正午时分,高悬在空中的太阳散发着炽热的光芒,那阳光毫无遮挡地洒下来,显得格外 “毒”。石添身上穿着的长袖衣服,此刻变得有些闷热,不一会儿,额头上就沁出了细密的汗珠。他用手抹了一把汗,便跟着老姨顺着街边向前走去。
两人走到前边的路口,向北一转,一个小区便映入了眼帘。这个小区看上去有一些年头了,墙体的颜色略显斑驳,透着岁月的痕迹。小区大门口立着一块牌子,上面醒目地写着 “洋桥西里” 的字样。这里,就是老姨在北京的家了。
到了大门口,老姨停下脚步,指了指旁边的一个小饭馆,脸上带着几分歉意说道:“咱们在这里吃点东西吧,有日子没在家了,家里啥都没有,也没法做饭。” 石添抬眼望去,那小饭馆不大,店面看着倒还算干净整洁,门口摆放着几张木头的桌椅,不时有饭菜的香气从里面飘散出来。他没多想,便点点头,跟着老姨走进了小饭馆。
一进店门,里面坐了几桌客人,正一边吃着饭,一边低声交谈着,偶尔传出几声笑声,让饭馆里多了几分烟火气。一位服务员迎了上来,热情地招呼着他们,询问要吃些什么。老姨熟练地报了木须肉和西红柿鸡蛋两个菜,便带着石添找了个空位坐下,石添把行李放在脚边,长舒了一口气,一路的奔波让他此刻又累又饿,他看着周围陌生又透着些许温暖的环境,心里想着,这就算是到 “家” 了吧。
饭间,小饭馆里弥漫着饭菜的香气,食客们的交谈声、碗筷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热闹又温馨的氛围。老姨放下筷子,用纸巾擦了擦嘴,看着石添,把自己为他精心做的安排一一道来。
“添儿呀,我都计划好了,明天我就去给你报个电脑班,让你去学习平面设计。现在这方面的人才可吃香了,等你学会了这门手艺,以后就能在广告公司找份工作,稳稳当当的。” 老姨的眼神里透着期许,她是真心希望石添能在北京扎下根,有个好前程。
石添听着老姨的话,虽然脑海里对什么是平面设计还没有个清晰的概念,但一想到能学到新的本领,将来还能凭借这个找到工作,心中就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期待。他用力地点了点头,眼神中满是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憧憬,回应道:“老姨,都听您的,我一定好好学。”
吃过午饭,结完账后,老姨便带着石添往小区里走去。一进入小区,眼前是纵横交错的道路,绿树成荫,偶尔还能瞧见几个老人坐在树下的长椅上悠闲地晒着太阳,唠着家常,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耍,充满了生活气息。老姨熟门熟路地在前面走着,石添跟在后面,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
他们沿着道路左拐西拐的,仿佛在走一个迷宫似的。没一会儿,一座二十多层的高楼赫然出现在眼前,老姨这才停下了脚步。那高楼看上去颇为壮观,外立面的瓷砖在阳光的映照下泛着微光,一扇扇窗户整齐排列,有的窗户还挂着晾晒的衣物,透着浓浓的生活味儿。石添仰起头,望着这高楼,心中既有些新奇,又隐隐觉得,这里将会是他在北京开启新生活的地方。
石添跟着老姨走进了楼里。刚一踏入楼道,就发现门口停放着几辆自行车,旁边还随意堆放着一些杂物,把原本就不怎么宽敞的楼道挤占得更加狭窄了。人走在里面,都得侧着身子,稍微胖一点的,恐怕还得费些劲儿才能通过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