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砚之的指尖刚触碰到指挥中心的玻璃门,智能门禁便发出清脆的提示音。屏幕上跳动的日期格外醒目:2044年7月1日,《黄浦市未来科技伦理治理框架》正式实施的第三十天。她刚跨进门,安全组组长陆凯就抱着平板电脑冲了过来,屏幕上的红色预警像道烧红的烙铁,烫得人眼睛发紧。
“林局,智愈科技拒绝提交AI诊断算法!”陆凯的声音带着急促,“他们法务部刚发了律师函,说我们的伦理审计要求侵犯商业秘密,下午就要去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林砚之接过平板,指尖划过“智愈科技”四个字时,指腹泛起一阵凉意。这家企业是黄浦市AI医疗领域的龙头,其核心产品“智愈-200”AI诊断系统覆盖了全市60%的社区医院,主打“毫秒级精准诊断”。三天前,伦理审计组按《框架》要求调取其算法核心模块时,对方第一次亮出了强硬态度。
“通知法务组立即准备应诉材料,下午两点法院见。”林砚之转身走向办公室,途经监控大屏时,瞥见上面正循环播放《框架》核心条款,“科技项目立项与伦理评估同步、产品研发与安全测试同步、市场投放与动态监管同步”的字样在蓝光下格外清晰。她想起上月峰会闭幕式上,周明远教授的叮嘱:“伦理框架落地的第一仗,必须守住。”
上午十点,智愈科技的会议室里气氛剑拔弩张。CEO沈敬东把林砚之的公函拍在红木办公桌上,价值百万的定制钢笔在桌面滚动,发出刺耳的声响:“林局,我们花了八年、烧了二十亿才研发出‘智愈-200’,核心算法是命根子!脱敏审计?谁能保证数据不会泄露?这不是逼着我们把饭碗递出去吗?”
林砚之坐在真皮沙发上,面前的玻璃杯里,龙井茶叶沉在杯底,像极了那些被忽略的隐患。她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病例复印件,推到沈敬东面前:“沈总,去年三月,江浦区三名罕见病患者,因为‘智愈-200’未纳入罕见病伦理数据样本,被误诊为普通感冒,其中一位老人延误治疗,至今还在ICU。这也是你们的‘命根子’带来的后果?”
沈敬东的脸色瞬间涨红,抓起病例摔在地上:“个案!那是数据标注失误,早就整改了!伦理审查就是创新的枷锁,再这么折腾,黄浦的AI医疗迟早被其他城市甩开!”
“没有伦理的创新,是带毒的翅膀。”林砚之站起身,居高临下地看着他,“二十年前,自动驾驶刚起步时,也有人说安全测试阻碍发展,结果呢?一场算法失误导致的车祸,让整个行业停滞了三年。沈总,你想重蹈覆辙吗?”
下午两点,黄浦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庭内座无虚席。旁听席上,既有高校伦理学者,也有医疗行业代表,还有抱着病历本赶来的患者家属。智愈科技的辩护律师李然一开场就抛出重磅论点:“《框架》要求公开核心算法,实质是变相剥夺企业知识产权。科技企业投入巨额研发成本,却要被迫‘裸奔’,长此以往,谁还敢创新?”
他举起一份行业报告:“据统计,实施算法强制审计的地区,AI医疗企业研发投入下降40%。黄浦市要打造科技高地,就不该用伦理枷锁捆住创新的手脚!”
旁听席上响起一阵骚动,林砚之注意到,后排几位患者家属的眉头拧了起来。轮到她答辩时,她没有急着翻材料,而是按下了投影仪的开关。屏幕上首先出现的,是三张病床照片——三位老人躺在病床上,手臂上插着输液管,床头的诊断牌上,“误诊延误治疗”几个字格外刺眼。
“这就是李律师口中‘可以接受的创新代价’。”林砚之的声音透过音响传遍法庭,“智愈科技的算法数据库里,罕见病样本占比不足0.3%,而全国罕见病患者超过2000万。他们为了追求‘诊断速度’,刻意规避了低概率但高风险的伦理数据,这不是创新,是对生命的漠视。”
她接着展示第二组证据:智愈科技近三年的伦理投诉记录,足足有76起,其中23起涉及误诊,却从未向监管部门报备。“《框架》要求的脱敏审计,是去除商业机密信息后,对算法的伦理合规性进行审查,比如数据样本是否全面、决策逻辑是否兼顾特殊群体、是否预留人工干预端口。这不是要偷技术,是要给AI装‘伦理刹车’。”
李然立刻反驳:“脱敏技术无法保证绝对安全!一旦算法逻辑泄露,竞争对手就能轻易复制,这对企业不公平!”
“公平?”林砚之突然提高声音,指向旁听席,“那位穿蓝色外套的女士,她的父亲就是去年被误诊的患者。对她来说,什么是公平?是企业的商业机密重要,还是普通人的生命安全重要?”
穿蓝色外套的女士猛地站起来,眼泪夺眶而出:“我父亲本来能治好的!要是AI能多考虑一点特殊病例,他现在还能陪我吃饭!创新不能不管人命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