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于是决定暂缓前去原城接收,他怕魏犨鲁莽误事,于是晋文公和赵衰等人来到阳樊。
晋文公站在城下,郑重向阳樊百姓承诺,虽然阳樊归了晋国,但是以往的制度,以及里面的国人百姓,仍旧是职务待遇不变。
只是迫于对都城雒邑的安全,今后晋国晋军驻扎在温地,阳樊,原城和攒茅,所以你们不用担心。
我也知道,你们心有疑虑,这样吧!如果你们相信我重耳,那就留下,要是信不过我重耳,现在打开城门,去留自便。
于是晋文公让魏犨撤掉包围,让阳樊百姓自己选择去留,阳樊百姓一看晋文公亲自来了,并且明确表示不会损害他们的权益,于是表示愿意开门迎接晋文公。
于是晋文公顺利接收了阳樊,他让栾盾和魏犨一起驻扎在阳樊,栾盾为主将,魏犨为副将负责守卫阳樊。
晋文公处理完阳樊事务,立即带兵前去原城,到了原城才发觉这里和阳樊一样,城内百姓拒不开门,不让晋文公接收阳樊。
晋文公只好告诉他们,他们归顺晋国之后,并不会损害他们任何利益,晋国只是驻军保护王畿而已。
但是原城百姓认为,自己原来是周天子的甸服城郭,而甸服内最只需要带藁秸的谷物,其外一百里的区域缴纳禾穗,再往外一百里的区域缴纳去掉藁芒的禾穗,再往外一百里的区域缴纳带壳的谷子,最远的一百里缴纳无壳的米。
现在虽然说晋文公有承诺,不会改变他们的利益,但是从规格上来说,他们原来是周天子的子民,现在变成了诸侯的子民,面子上自然觉得降低了身份,于是还是抵制不开门。
晋文公没办法,只能守着原城,一次次向城内喊话,但是城内百姓始终不开城门归附。
转眼十天过去了,这是晋文公来接收原城的时候曾经答应晋国将士的承诺,大军十日后班师回晋。
于是晋文公下令,拆营拔寨,原城不要了,回国。
这时候城内有晋国的斥候来报,主公,暂缓回国吧!原城里面百姓看到了阳樊投降,温地和攒茅都已经归顺,他们现在犹豫不决。
但是现在大部分也害怕晋国真的动起手来,到时候强攻原城,所以只要主公多等待几日,原城百姓定然开门投降。
晋文公却一摆手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当初既然说了,大军前去接收温地,阳樊,原城和攒茅四城,十日内完成工作,然后班师回晋国。
现在十日期限一到,大家估计早就想着回家看孩子老婆,我不能失信于晋军将士,不管今天原城百姓投降不投降,明天早上正式回国”。
于是大军当天晚上就收拾行装,准备次日启程回国,原城的百姓得知晋国要回国了,并且是晋文公说十日期限就是十日,都称赞晋文公言而有信。
原城百姓商议一番,这样讲信誉的君主真乃是英明君主,不如我们也归顺晋文公吧!
于是原城百姓当天晚上,大开城门迎接晋文公入城,晋文公大喜,于是成功接手了王畿之内的四城。
晋文公成功勤王护驾,获得了王畿四城,将其晋国领土扩展到了卫,郑,曹边境,进一步向东方扩展。
随后晋文公任命赵衰为原大夫,将原城赏赐给了赵衰,而把温地这块最好的土地,赐给了狐毛的儿子狐溱,任命他为温大夫。
而此时东部的卫国,齐国,鲁国 莒国又开始纠缠,先是卫文公灭掉邢国,齐孝公试图抢夺邢国领土,被卫文公拒绝。
鲁国受到楚国怂恿,直接攻打齐国的附属国莒国,莒国看到鲁国背后是楚国为他撑腰,再看看齐国齐桓公死后,实力下降,已经无法为自己撑提供保护。
于是莒侯立即派出使者向鲁僖公投降,请求盟约,齐孝公一看后院被鲁国抄了,赶紧回兵救援莒国,等他到了莒国,莒侯已经投降。
并且鲁国为了孤立齐国,在卫文公去世后,趁着卫国和齐国不合,趁机拉上了卫成公,莒侯,三国国君一起在洮地会盟。
同年12月,鲁僖公和卫成公,莒侯三国再次在向地会盟,这次更加过分,三国联手签订盟约,达成军事同盟关系。
盟约规定,三国任何一国受到他国攻击,盟约国将会提供无条件军事援助。
这很明显就是要针对齐国,齐孝公先是失去邢国和邢国土地,而后自己的铁哥们莒国被鲁国挖走,问题是莒国在齐国的东南角。
鲁国,卫国,莒国结盟,齐国在西北,南部,东部全部都是敌人,等于是把齐国合围了。
齐孝公大怒,于是决定给鲁国和莒国以颜色看看,先把莒国和鲁国搞定,然后再收拾卫国。
公元前634年春,齐孝公率领齐**队正式攻打鲁国西部夹谷,鲁国不敌齐**队战败,但是卫国立即出兵攻打齐国,齐孝公无奈只好撤军应对卫国侵袭。
公元前634年夏,卫国退出齐国境内,而此时鲁国遭遇大旱,庄稼绝收,于是齐孝公再次趁机出兵攻打鲁国和莒国,两国联军不敌齐孝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